一位資深記者,深入城市角落,走遍社會邊緣,希望透過手中的筆來傳遞希望。
◎精選南台灣(台南、高雄、屏東)40位志工的生命故事及人生哲學。
◎耗時一年深入南台灣各鄉鎮,一步一腳印緩慢收集各地的光。
◎心底的善與力量,劃開了人生的黑暗,點燃火光。
您知道嗎?台灣有超過110萬名志工,幾乎每20人就有1人是志工。
如果不說,您可能不知志工是一個龐大的族群,
有人的地方就有志工,他們為何願意無償奉獻社會?為何樂此不疲?
一位資深媒體人率領採訪團隊,耗時一年深入南台灣各角落,
探索四十位志工的內心世界,藉由他們的真情告白,
可知無論您是什麼身分,每個人都能透過奉獻來提升生命品質。
翻開這本書,宛如親身走進一個又一個社會角落,
從主人公最真實的經歷與日常中,看見他們是如何走出自己的人生,
成為照亮他人的光芒。
書中的人物各具特色,
有文化志工王寶琴三十年如一日地將藝術帶給大眾;
有視障按摩師陳柏毓勇敢面對全盲人生,以專業回饋社會;
也有「做工行善團」的專業工匠們,十多年來以手中一磚一瓦,
為貧困家庭堆砌出堅實家屋的大愛……。
他們單純的與善同行、以愛同樂,
上天給的禮物如此大方自由,
你的願意付出、我的欣然領受,便成就美好循環。
★真心推薦
邵英傑 《中華日報》社長
夏 葳 城市廣播網 主持人
趙卿惠 臺南市副市長
賴錦堂 金鐘獎電視節目 製作人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6230.pdf
作者簡介:
楊逸宏
資深記者,跑過警政、司法、社福等路線,曾服務於中華日報、時報周刊、壹週刊等媒體,20年以上媒體資歷,深入人群及社會邊緣,擅長發現值得報導的人事物。
著有《擁抱每一個生命》書籍,及媒體專欄「社會檔案」、「老司機帶路」、「你不知道的事」、「府城說書人」等,現為獨立記者及自由作家。
攝影/洪家和
影像工作者,做過婚紗業,也待過電視台做節目當記者,於臺南市政府新聞處任職時,隨行拍攝臺南市長,目前創立魚氏影像自由接案。
近期平面攝影作品獲美國「2024MUSE國際攝影大賽」7金2銀,自述:「跟許多人事物可能只有一面之緣,那影像就成了我保留回憶的方式。」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 筆尖常存厚道之心
邵英傑 《中華日報》社長
新聞老戰友逸宏兄近日完成書籍《角落的光》採訪,邀我寫序推薦,備感榮幸。
逸宏是主跑社會新聞的記者,跑起新聞「氣吞萬里如虎」,筆尖卻常存厚道之心,尤其對社會底層的關懷;也或許是家族的遺傳,逸宏的阿嬤九十歲了還在做公益,耳濡目染,讓他對行善樂此不疲。
《角落的光》蒐集了南台灣四十名志工從事志願服務的故事及人生哲學,如同本書採訪團隊中的台灣青年社會服務推展協會祕書長涂佳榮所言,要將志工精神發揚光大,「出書」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但採訪最難的是人物,須從受訪者語氣的抑揚頓挫抓到重點,更要隨時捕捉對方眼神流露出的悲喜交集及肢體動作,體悟受訪者的身心感觸,逸宏在《角落的光》這本書裡,「活靈活現」將志工的故事呈現給讀者,可謂寶刀不老。
當志工不必在退休後才規劃,《角落的光》書中四十名志工多數是在工作假日之餘從事志工服務,例如文化志工王寶琴在學習中成長,三十年光陰獻給藝術,認真給觀眾最好的服務及快樂,人生精彩可期;環保志工余奕靖,因為對家鄉土地的情感,及對永續環境的赤誠之心,爬山涉水,就因有「心」才不覺得道路遙遠;專長志工方澄科號召成立「做工行善團」,大夥出錢出力專門為貧苦家庭修繕房屋,「修繕行善」人生更加有意義。
呼應《角落的光》出書宗旨,以最高的敬意向所有志工表達尊重及推崇,也對作者逸宏筆下功力給予肯定,其在字裡行間將不同行業的志工,起心動念投入志願服務行列,用帶有感情的新聞筆,寫下四十篇動容的人物採訪,再加上團隊攝影名家洪家和先生用快門抓住受訪者情感流露的剎那歷史鏡頭。
好文章、好照片,真心推薦,尤其建議家長將此書給孩子作為人生勵志刊物,讓我們的下一代從被愛的角色,轉化為愛他人、愛社會,未來會更好。
推薦序 每一個沒有血緣關係又對你好的人,都是上天送給你的禮物
夏葳 城市廣播網/台南知音電台 主持人/製作人
其實這幾年透過幾次以朝聖知名建築為主題的大旅行,慢慢想通了一些事。我們常讚嘆喜歡融入大自然、有光影對話的建築設計,這些口中、心裡的美好都是因為保持了距離,我們才得以發現及享受。相對的,人跟人之間也該是如此。保持距離以免被傷、距離產生美感、距離才有禮和情。
當受好友逸宏之邀為這本志工之書《角落的光》寫推薦序時,我的確在雀躍熱情中有了疑惑?既然現階段自己有點開竅並打定要與人好好保持距離,那麼要為志工這種訴求無界限的熱心公益發聲表態支持,豈不尷尬了……
在多年的活動主持類型中也有表揚志工的部分,我曾細看那些在醫院、環保單位、文化中心或博物館服務的張張面容,真的多半顯現慈愛、開朗、溫暖、親和的fu,且自帶光芒及好氣色,我深信這是助人的紅利回饋之一。
就在試讀不同類別志工的採訪心情時,我為緣分的巧妙安排而激動欣喜,因為其一的專業送行者王杉寶正是為父親完成人生最後一場儀式的重要貴人。在我因頓失至親,必須面對人生至痛及孤獨感時,是他與團隊同理的善待,陪伴完成這場溫馨告別的生命學。
我知道我不是不痛了,而是被另一股暖流包覆著轉化不同愛的模式。而且居然沒有保固期限,關於生命議題的討論及看待,至今杉寶仍耐心安慰及回覆,我感激不盡。
在網路上曾閱讀過這樣的金句:「你記住,每一個沒有血緣關係又對你好的人,都是上天送給你的禮物。」這句話不也正合適套用在志工身上。他們在服務助人的多元領域中,沒在管「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關係教條,只是單純的與善同行、以愛同樂。上天給的禮物如此大方自由,你的願意付出、我的欣然領受便成就美好循環。
想想,不然這樣好了。從建築欣賞所領略的互動觀點,只表現在自我關係中,對於能利他的斜槓身分就還是盡量去愛吧!因為志工們愛的故事,還是足以讓我對於人、對於這個世界充滿信心與期待。
推薦序 帶你我深入社會角落 用文字傳遞生命之光
趙卿惠 臺南市副市長/前《自由時報》地方組組長
記者做為社會百態的觀察者與記錄者,筆下總會積累出一些精彩的故事,有時我們會採訪驚心動魄的刑事案件,有時會負責舉國矚目的政經要聞,但若回頭爬梳過去投身媒體工作的經驗,其實最讓人難以忘懷、心有所感的,往往是那些隱藏在社會角落、看似微小而又溫暖耀眼的善念。
《角落的光》,正是一本為這些社會微光作見證的作品。逸宏憑藉多年的新聞採訪經驗,以及這些年來深耕社福領域所練就的溫暖筆觸,將台南、高雄、屏東總計四十位志工的生命故事,化成一頁頁感人至深的篇章。翻開這本書,宛如親身走進一個又一個社會角落,從主人公最真實的經歷與日常中,看見他們是如何走出自己的人生,成為照亮他人的光芒。
書中的人物各具特色,有文化志工王寶琴三十年如一日地將藝術帶給大眾;有視障按摩師陳柏毓勇敢面對全盲人生,以專業回饋社會;也有「做工行善團」的專業工匠們,十多年來以手中一磚一瓦,為貧困家庭堆砌出堅實家屋的大愛等等。他們每一個人成為志工的歷程與契機,或許各有不同,卻同樣憑藉心中那一股為他人奉獻的善念,以及堅持到底的毅力,成為各自領域中最讓人感動的存在。
「成就別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這句話不只是王寶琴志工對於自己人生的總結,也為志工精神下了最好的註解。感謝逸宏用細膩真摯的文字,將這些精彩的生命故事帶到讀者眼前,讓我們看見如此純粹動人的志工精神,我相信這本作品的出版,也將成為志工精神最好的載具,將這份為社會貢獻的精神如種子般播撒到更多地方,帶動善的循環。
最後,願每位讀者都能在這本書中汲取力量,用屬於自己的方式,成為照亮某個角落的光。
推薦序 路是無限寬廣
賴錦堂 金鐘獎電視節目 製作人
很榮幸受到逸宏邀請,為這本書寫下推薦序。
認識逸宏近二十年了,別看他外表一副「江湖氣」,內心是一位十足的暖男,年輕時文筆就行雲流水令人推崇,打趣說他就是個「表裡不一」的文人,相信所有認識他的朋友們都有這樣的共識吧!
在媒體業界,我都稱呼他「小楊哥」。不管工作或生活,小楊哥是一個心思細膩的人,僅憑一個人的一句話,也能咀嚼出對方真心意,並且無私、主動從旁幫助,過去的我也受惠良多,至今一直沒忘記這位學長,說他是「媒體圈的志工」並不為過,很多人都受過他的照顧,不曾忘記他的暖心。
我身為一位電視人,一路走來從參與製作《暗光鳥新聞》、《黃金夜總會》、《張雅琴年代晚報》、《54新觀點》、《命運好好玩》等節目,直到現在的《台灣好吃驚!ビックリ台湾》、《大尋寶家》等,深知做節目的辛苦,必須環環相扣,十分不易。
其實電視人也需要擁有一份「志工精神」才能堅持在這條路上,因付出的時間、心血,比尋常工作多更多,電視人也需要具備奉獻、付出的精神,眾志成城之下,才能讓節目更好,更貼近民眾,或更進一步獲得金鐘獎的肯定。
過去那段曾與小楊哥一起相處的日子,猶記他總思考著能為社會做點什麼?在新聞圈嶄露頭角的他,很年輕的時候就選擇回鄉奮鬥,為的是希望把一己之力奉獻給家鄉,對他而言,做有意義的事情絕對比餬口飯來得重要,是一生中必要的目標,賺大錢不叫做成功,精神上的充滿,才是解鎖成功的人生。
這次他的書以「志工」為出發點,我相信在眾多志工旁邊觀察記錄的他,一定是滿心歡喜而融入其中,細細品味充滿愛的人生,透過出版書想留住最有價值的人事物,細膩寫出他們的故事,將故事中的養分分享給讀者,讓更多人體會志工們無價的愛。
他這次出書,紀錄台南、高雄、屏東一群無私奉獻的人們,不僅能傳遞正能量,也證明他對這片土地豐富的愛與連結,我想,他投身媒體二十多年來的願望,也能透過書本的出版來實現。
看完這本書後,我也思考著該為這個社會留下什麼,如果每一分每一秒都用愛來生活,每一刻都豐富著心靈,那麼人生的長短真的是最重要的嗎?
我想提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一句話「道をひらく」,意指「路是無限寬廣」來鼓勵大家,就像書中提到「生命長短未知,但寬度可無限延展」,願每個人都能延展生命的寬度,讓生命更加昇華。
名人推薦:推薦序 筆尖常存厚道之心
邵英傑 《中華日報》社長
新聞老戰友逸宏兄近日完成書籍《角落的光》採訪,邀我寫序推薦,備感榮幸。
逸宏是主跑社會新聞的記者,跑起新聞「氣吞萬里如虎」,筆尖卻常存厚道之心,尤其對社會底層的關懷;也或許是家族的遺傳,逸宏的阿嬤九十歲了還在做公益,耳濡目染,讓他對行善樂此不疲。
《角落的光》蒐集了南台灣四十名志工從事志願服務的故事及人生哲學,如同本書採訪團隊中的台灣青年社會服務推展協會祕書長涂佳榮所言,要將志工精神發揚光大,「出書」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但採訪最難...
章節試閱
○吳品心
縫補的不只是往生者的軀體,也縫補了家屬的遺憾。
專注眼神,純熟手藝,一針一線遊走穿梭、來回拉動,或形塑外觀,或拼裝接合,為往生者爭取生命最後一哩路的尊嚴。
吳品心,出身高雄,人生半數時間徘徊在活人與死者之間,在殯葬行業已二十年資歷。
十六年前,自我修練成為一位遺體修復師,高水準的技巧、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她縫補的不僅是往生者的軀體,也縫補家屬的遺憾。
吳品心是民間愛心會志工,常與夥伴前往山區或偏鄉,送米、送糧食,照顧弱勢老人及學童。但她最特別之處在於發揮志工精神,以特殊手藝來幫助弱勢戶,若遇上貧困人家、重大案件等,多次無償幫往生者修復軀體,讓傷心難過的家屬感動涕零。
「我不忍看到其他人有跟我一樣的遺憾。」吳品心回想當年,一位家人因憂鬱症輕生,被發現時已面目全非,那一幕深刻烙印心底,久久無法抹去,有時午夜夢迴時驚醒,察覺臉上還掛著兩行淚。
她說,「最後一面」會良久存留在家屬心中,不忍見其他人有跟她一樣的遭遇,於是發願鑽研這項手藝,讓遺憾少一個是一個,即使無法修復成原來的樣貌,至少別以殘缺、破損的姿態離開。
許多人聽聞她的職業,都會以「勇敢」來稱呼她,但她說自己小時候一點也不勇敢,怕鬼、怕大體,比一般人都怕。隨著逐漸成長茁壯,她學習到要克服恐懼的方法,就是直接面對它。
○張睿倉
打開心裡的黑盒子,原來,我是天使的孩子。
常言道:「不要眼眶一紅,就覺得人生不值得。」
人生如攀爬高山,不同的人爬不同的山,考驗各自不同。
有時,眼前是潺潺流淌的溪水;有時,會遇上蜿蜒崎嶇的小徑;也有時候,會遇上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在充滿泥濘的道路上寸步難行。
但通過各種考驗後,雨過天青,不知不覺走了好長一段路,也攀登到更高的海拔,眼前豁然開朗,又是另一番風景。
現年二十歲的張睿倉,出生高雄一個「不太一樣」的家庭,人生的開端比一般人辛苦,生活也過得比一般人掙扎。他心裡有一個黑盒子,把成長過程中所有的祕密鎖在裡頭,揪心度過漫漫長夜。
小時候覺得所有人的父母都一樣,沒什麼特別,逐漸長大後,才知道自己父母與別人「不太一樣」,因父親有癲癇症,母親心智障礙。雖然與父母感情很好,卻對這件事感到自卑,想把它鎖在心裡一輩子。
父親癲癇症發作時會無預警倒下,多數路人看到這個畫面,會加快腳步離開,深怕多看一眼就會引發自己視若無睹的罪惡感。
他遇到的多數是冷漠,但偶爾也會吹來一陣暖風,猶記念國中時,有次父親騎腳踏車時突然癲癇發作,鞋子掉在地上,他趕緊上前一把抱著,扶著父親到路旁休息。
當時一名小妹妹悄悄來到他們身旁,手中拎著父親掉落的鞋子,輕輕放在他們身旁。一個看似簡單的舉動,讓張睿倉紅了眼眶,事情已過了好多年,那股暖意至今圍繞在心頭。
他就是這樣長大的,生活中充滿無助、徬徨與自卑;這一切,直到上高中之後才有所轉變。
「做志工,拯救了我的青春。」上高中後,他加入志工服務社,起初只是想把事情做好,卻不知不覺間打開了眼界,內心也變得舒坦多了。
或許感於自己出身弱勢家庭,興起幫助弱勢的念頭,才會加入志工服務社,與夥伴們一起到日照中心照顧老人家。
對張睿倉來說,有機會服務別人是很開心的一件事,尤其眼前的老人家,整天待在同一空間,能做的事不多,應該很無聊吧!
他把青春活力注入,設計多項適合老人家操作的小遊戲,丟球、疊積木等,讓老人家不無聊,並在遊戲中有活動四肢及腦袋的機會。
○鄭天泉、楊淑滿
快樂就像一瓶香水,當你灑在別人身上,自己也會沾上幾滴。
點燃蠟燭的人,自己的世界也會跟著明亮。
鄭天泉、楊淑滿夫妻檔,投身公益近三十年,雖多了一分辛苦,卻比很多人幸福美滿。
年輕時,鄭天泉在布料公司上班,楊淑滿則是一名職業保母,努力賺錢養活二子一女長大成人,閒暇時,就投身學校、環保、消防、社福等各領域擔任志工。
鄭天泉說,之所以踏入志工領域,源自小女兒讀國小一年級時,夫妻倆相偕到國小當導護志工,守護女兒及其他孩子們的安全。在施比受有福的觀念引導下,兩人都做出興趣,成為長期奉獻社會的一員。
最讓人津津樂道者,夫妻倆由一股善念驅使,成為弱勢孩子們的寄養父母,至今已照顧過十六名被緊急安置的孩子。
夫妻倆都非常愛小孩,每當新聞報導看到孩子因災變、虐待等各種因素而受苦,都非常心疼,巴不得把這些受苦的孩子帶回自家照顧。
「九二一地震發生時,很多孩子失去父母。」鄭天泉談起這場災變,不禁感嘆,一場災變震碎了所有人的心,也讓許多孩子成了孤兒,每每想起仍覺得心疼。
後來得知南台南家扶中心有在徵選寄養家庭,二話不說偕同太太一起報名。他回憶說,當時徵選很嚴格,社工師會來實地走訪,除了面談之外,還必須勘查房子空間、家族成員、周遭環境等多個項目。
他們順利通過徵選,就這樣成為孩子們的避風港,一路走來邁入第十八年。目前,第十六名孩子已來到家裡,持續秉持愛心與耐心來照顧、教育孩子,期望每一個孩子都不再受苦,能夠平安長大。
「照顧過十六個孩子,印象最深刻是哪一個?」筆者問。
聽到這提問,夫妻倆異口同聲說了一個小男童的名字。
男童約兩、三歲,來自偏遠山區,發展遲緩,加上父母親精神狀況不佳,照顧上出了很大問題,經鄰居通報後,由警方協同社工將男童帶出來,暫時安置到夫妻倆家裡。
以上內容節錄自《角落的光》楊逸宏◎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6230.pdf
○吳品心
縫補的不只是往生者的軀體,也縫補了家屬的遺憾。
專注眼神,純熟手藝,一針一線遊走穿梭、來回拉動,或形塑外觀,或拼裝接合,為往生者爭取生命最後一哩路的尊嚴。
吳品心,出身高雄,人生半數時間徘徊在活人與死者之間,在殯葬行業已二十年資歷。
十六年前,自我修練成為一位遺體修復師,高水準的技巧、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她縫補的不僅是往生者的軀體,也縫補家屬的遺憾。
吳品心是民間愛心會志工,常與夥伴前往山區或偏鄉,送米、送糧食,照顧弱勢老人及學童。但她最特別之處在於發揮志工精神,以特殊手藝來幫助弱勢...
目錄
推薦序 筆尖常存厚道之心/邵英傑
推薦序 每一個沒有血緣關係又對你好的人,都是上天送給你的禮物/夏葳
推薦序 帶你我深入社會角落,用文字傳遞生命之光/趙卿惠
推薦序 路是無限寬廣/賴錦堂
前言 出版緣起/涂佳榮
◎叫我達人──特殊專長志工
馬恩嘉
許智雄
黃英慈
侯俊彥
方澄科
施清堂
李素華
王杉寶
吳品心
◎守護天使──社福志工
張月瓊
張睿倉
歐陽慧芳
莊淑媺
黃明美
李政修
◎逆風飛翔──身障者志工
陳翊嘉
賴罔市
陳柏毓
邱麗夙
何文讚
◎白色病棟裡的溫柔──醫院志工
陳惠玉
洪淑霞
蘇美豪
王蕙禎
趙俊欽
黃秋芳
◎擁抱生命──動保志工
王怡靜
王琦琦
吳瑞昌
蘇仁德
陳淑娟
◎珍愛地球──環保志工
余奕靖
林庸
林水德
◎掬一口藝文之水──文化志工
王寶琴
李佑新
莊素梅
◎牽手做好事──夫妻檔志工
鄭天泉、楊淑滿
陳重鳴、李麗珠
李茂紅、李陳錦
推薦序 筆尖常存厚道之心/邵英傑
推薦序 每一個沒有血緣關係又對你好的人,都是上天送給你的禮物/夏葳
推薦序 帶你我深入社會角落,用文字傳遞生命之光/趙卿惠
推薦序 路是無限寬廣/賴錦堂
前言 出版緣起/涂佳榮
◎叫我達人──特殊專長志工
馬恩嘉
許智雄
黃英慈
侯俊彥
方澄科
施清堂
李素華
王杉寶
吳品心
◎守護天使──社福志工
張月瓊
張睿倉
歐陽慧芳
莊淑媺
黃明美
李政修
◎逆風飛翔──身障者志工
陳翊嘉
賴罔市
陳柏毓
邱麗夙
何文讚
◎白色病棟裡的溫柔──醫院志工
陳惠玉...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
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

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