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八九青年最有力的吶喊,永不熄滅的火焰!燃燒青春的激情,直戳虛偽的假象,以銳利之筆書寫不妥協的時代見證。
★用筆作刀,以文字為炬!《火與冰》推出27周年紀念版,人權作家余杰以無畏的激情與犀利的理性,擊碎沉默的牢籠,點燃自由的渴望,成為八九後一代思想啟蒙之聲。
《火與冰》是余杰的處女作和成名作,是其高中和大學時代創作的百萬字作品的精選,一九九八年出版後即被視為八九後一代最強有力的吶喊,亦被評為該年度中國十大好書之一。
火與冰,燃燒與冷卻,激情與理性,碰撞又融合。《火與冰》中的文字,有行雲流水般的慢板,也有嘈嘈切切的快板,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它有詩人之浪漫柔情,也有史家之遠見卓識。它是一部精神獨立的宣言,更是一場與極權對抗的文字行動。
在書中,余杰以不妥協的姿態和尖銳的筆鋒,揭露五四發源地北大思想被禁錮的現實,直擊江澤民時代中國虛假盛世的荒誕與腐朽。他的批判不止於政治,更深入探討文化的墮落和文化人的敗壞如何將整個國家民族帶入衰亡的境地。
《火與冰》深刻影響了世紀之交整整一代中國青年的人生與思想軌跡,它縱然稚嫩與單純,卻機緣巧合地成為無數熱血青年的第一本啟蒙讀物。
作者簡介:
▎余杰
美籍蒙古裔作家、政治評論家、歷史學者、人權捍衛者、2025年任台灣國立成功大學駐校作家及訪問學人。
1998年出版散文評論集《火與冰》,在世紀之交死水般寂靜的中國掀起旋風,短短數月間暢銷百萬冊,被評論界譽為八九後青年一代追求自由和獨立的最強聲音,隨後遭到中共政權殘酷打壓多年。2012年1月11日攜妻兒赴美定居華盛頓郊區,潛心著書立說。
以寫作為職業和志業,著作多達近百,涵蓋當代中國政治、東方極權主義、近代思想史、民國史、台灣民主運動史、美國政治、保守主義政治哲學等領域。致力於用文字顛覆馬列毛習極權主義、解構中華大一統觀念、批判西方左派意識形態,進而在華語文化圈推廣英美清教秩序與保守主義政治哲學,即獨樹一幟的「右獨」理念。
以臺灣為第二故鄉,近年來在臺灣出版各類著述,包括《大光》三部曲、《一九二七》三部曲、暴君習近平三部曲等。
章節試閱
〈第一輯 灰燼的風采──隨想與斷章〉
1
沒有噓聲的北大是殘疾的北大。
今天,北大最多的不是學生,也不是教授,而是柵欄。一個同學因發出噓聲而受到嚴厲的懲罰,而旁人不過發些「太不走運」的感想而已。
然而,防民之口,如同防川一樣,是靠不住的。
齊克果:一個噓自己的人,一個以噓自己為樂的人。這正是齊克果的偉大之處。在噓別人之前,先噓自己,這是我想對朋友們說的話。
2
世界上最不能容忍的垃圾──文字垃圾。
所以我每次提起筆時,不禁心驚膽戰。
3
丹尼爾‧莫伊尼漢說過:「如果一個國家的報紙上都充滿了好消息,該國的監獄一定充滿善良的人。」
我不看報紙已經很久了。
4
朋友警告我:「你的思想太偏激,要是生活在中世紀宗教裁判盛行的年代裡,你一定會被捆在火堆上燒死。」
我笑著回答朋友:「你也太高估我了。那時,我大概已經墮落成為一名說謊者。」
5
墮落。
這是一個朋友對當下大學生階層的精闢評價。我卻寧願使用這樣一組比喻:如果說當代人的墮落如同坐在一架猛然向山頭撞去的飛機裡,爆炸之後屍骨蕩然無存;那麼大學生的墮落則是從機艙裡跳出來後做自由落體運動,可得一副全屍。北大人呢?北大人只不過多了一把佈滿破洞的降落傘而已,照樣摔個半死不活。
墮落,程度的不同,僅僅是降落速度的不同。墮落,具有相同的性質。我們沒有資格沾沾自喜。北大,已經不是過去的「北大」。
6
「十一」是這個國家的「國慶節」,我騎車經過海淀路,一瞥之下,覺得那家金碧輝煌的「肯德基」快餐連鎖店有些異樣。走近了,原來門口掛出一幅紅色的標語:「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萬歲!」標語下面,是那個美國肯德基老頭笑眯眯的肖像──桑德斯上校一身西裝,滿頭白髮及山羊鬍子的形象,全世界都一樣。
頓時覺得,老美倒還挺能入鄉隨俗的。
7
讀完《資治通鑑》,這才明白蹲在監獄裡的柏楊為什麼要費巨大的心血去翻譯它。
《資治通鑑》是本適合在監獄裡閱讀的書。愛國的青年最好不要讀,這裡面找不到你想找的「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的論據。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明明白白地寫在中小學的課本裡。
8
海外學者回國來做報告,總喜歡激情澎湃地談「愛國主義」,談得聲淚俱下,一往情深。我一次又一次地被這樣的場面所感動,一次又一次誠誠懇懇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終於有一次,我突然冒出異樣的想法:到底「愛國」的是誰?是在國內埋頭苦幹、拚命硬幹的普通人,還是揚我國威、衣錦還鄉的海外同胞?誰更有資格談「愛國」的話題?
我絕對尊重海外遊子們純潔的感情。但我總認為,真正愛國的人都是不說「愛國」的。
9
老先生們津津樂道「乾嘉學統」,大師們的牌位重新被抬出來供奉起來。對我來說,卻只記得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這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乾嘉諸老的名字一個也記不得,也不願意去記。
所謂「漢學」空前絕後的輝煌,不過是文字獄最殘酷時代的一堆文字垃圾,我統統不懂,也不以之為恥。
10
薩達姆又當選伊拉克總統了。唯一的候選人,全票通過。
伊拉克外長阿濟茲說:「選舉是公正的。」
〈第一輯 灰燼的風采──隨想與斷章〉
1
沒有噓聲的北大是殘疾的北大。
今天,北大最多的不是學生,也不是教授,而是柵欄。一個同學因發出噓聲而受到嚴厲的懲罰,而旁人不過發些「太不走運」的感想而已。
然而,防民之口,如同防川一樣,是靠不住的。
齊克果:一個噓自己的人,一個以噓自己為樂的人。這正是齊克果的偉大之處。在噓別人之前,先噓自己,這是我想對朋友們說的話。
2
世界上最不能容忍的垃圾──文字垃圾。
所以我每次提起筆時,不禁心驚膽戰。
3
丹尼爾‧莫伊尼漢說過:「如果...
作者序
〈人書俱老,還是人與書依舊青春──《火與冰》二十七周年紀念版序〉
一九九八年,《火與冰》出版後,二十五歲的我,因而邁入新一段柳暗花明、落英繽紛的人生。
《火與冰》中的很多篇章是帕斯卡式的隨想錄,算不上完整、成熟、深邃的洞見與突破,但它有青春的激情與偏激,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銳,也有魯迅所說的「血的蒸氣」。那時的我,不懂得「打擦邊球」的技巧,只知道「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心」,卻由此贏得一九八九後一代的深切共振──在大屠殺之後長達十年的鴉雀無聲中,這一聲稚嫩的吶喊,「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在中國嚴苛的新聞出版審查制度中,《火與冰》成為「漏網之魚」,是因為趕上了一九九八年美國總統柯林頓訪華和北大百年校慶。柯林頓是一九八九年之後首位訪華的美國總統,那時急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江澤民政權對其竭盡阿諛奉承之能事,當然要在其訪華前夕做出一系列親善舉動,比如釋放若干政治犯,比如在新聞出版上稍稍放寬,營造出一種類似「小陽春」的形勢。於是,《火與冰》在這個大氣候下破土而出,如同在原野上奔跑的野孩子,健步如飛。不過,那時我對國際政治和美國政治還沒有什麼涉獵和思考,對柯林頓訪華及隨後中國加入世貿給美國和中國帶來的嚴重後遺症毫無「先見之明」。
中國的書商十有八九都是奸商,沒有一點點韋伯所說的清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即便《火與冰》一砲而紅,短短幾個月便暢銷百萬冊,書商印書如同印鈔票,卻不願按照印量支付版稅。書出版之前,書商故作慷慨地預付三千元人民幣,那是我生平得到的最大一筆稿費。隨後,我與書商在一家小飯館吃飯時,將外套搭在座椅靠背上,兜中裝錢的信封被旁邊一桌看似社會青年的小偷順手牽羊了。錢到我手上只有一個小時,還沒有捂熱,就不翼而飛。這個故事似乎預示著一個不祥的結局:我不太可能靠寫作發財致富。
感謝上帝,直到今天,《火與冰》出版二十七週年後,我每天以寫作為職業和志業,除了寫作,我不會幹別的事情。寫作是我的工作,是我的手藝,是我的樂趣,也是我養家糊口的手段。作為寫作者,我從未在錢財上富足過,卻也從未匱乏過,我和家人都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我沒有為錢財所困,也沒有為錢財所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不為金山銀山、寶馬香車而眼饞,正如聖經中說:「我求你兩件事,在我未死之先,不要拒絕我: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使我不貧窮也不富足,賜給我需用的飲食。免得我飽足了,就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呢?』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以致褻瀆我上帝的名。」
《火與冰》的第一行文字寫於十八歲高中畢業那一年,最後一行文字寫於二十五歲大學本科畢業那一年,大部分都是在燕園中完成的。《火與冰》算是我對二十五歲人生的一個小結。
光陰如梭,不知不覺,《火與冰》問世已二十七年。十七歲的兒子余光益(Justin)已完成他的第一本書、電影評論集《The Marrow of Life》(生命的精髓,來自梭羅的名言「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我希望生活得深刻並汲取所有生命的精髓。)兒子的寫作生涯比我更早開啟,我陪伴他在美國這片自由的天地茁壯成長,祈願他的人生比我的人生更加寬廣壯闊、多姿多彩。
當年寫作《火與冰》之時,我是跟今天的兒子一樣新發於硎、躊躇滿志的少年人,雖不至於「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卻也有李白「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夢想。在六四屠殺後那些憤懣的噩夢中,我屢屢將自己想像成飛簷走壁、騰雲駕霧的大俠,在一個漆黑的長夜,隻身潛入中南海,揮刀斬下屠夫鄧矮子的狗頭。也如同俄國作家赫爾岑在沙皇屠戮十二月黨人之後,在麻雀山上發出終身反抗暴政的誓言:「我們還不理解要面對怎樣一個龐然大物,但是我們決心戰鬥。這怪物使我們歷盡艱辛,但是不能摧毀我們,我們不會屈膝投降,不論打擊多麼沉重。我們蒙受的創傷是光榮的,正如雅各的瘸腿是他與上帝的使者夜戰的證據。」
到了北京之後,我才知道「侯門深似海」,更知道自己「畢竟是書生」,只好以筆為匕首投槍,但求成為暴君喉頭一根拔不出來、也吞不下去的魚刺,讓暴君每天都不舒服。但暴君會讀書嗎?「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元來不讀書。」毛澤東只讀線裝書,鄧小平連線裝書都不讀,習近平更是只讀書單、白字連篇。
《火與冰》中的文字,再也無法重複,如同人生不能再踏進同一條河流。那種天塌下來也不管的少年意氣,如今自己讀來都會微微發笑。二十七年後,「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當然是不一樣的心情及不一樣的文字。所以,儘管當年的《火與冰》有瑕疵,有自戀,有矯情,有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甚至有帶著毒素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情緒,但我不會加以事後諸葛式的修改,二十七年之後,仍然讓其原汁原味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二○一二年一月,離開中國前夕,我從幾名書商、編輯口中聽到出版社接到宣傳部命令將我的書銷毀的消息,包括以寧萱之名出版的研究小山詞的《幾番魂夢與君同》(其中沒有一個「敏感」詞彙)。這是讓我做出離開中國決定的最後一根稻草──一個以焚書為榮的國度,絕非值得我愛的祖國。
中共的焚書史源遠流長,中共以焚書興起,也必將以焚書滅亡。一本一九四七年版《北方通訊》油印小冊子內有一篇〈從晉西南新收復區採集圖書歸來〉,文章說,晉西南土改中毀書無數。因為農民痛恨地主老財,連他們的藏書也恨,「以痛恨地主老財的心情來痛恨這些書」,見到書不是燒去也要撕毀。翼城西下莊張家、浮山車家垣、洪洞蘇堡等地大批藏書燒光了。作者還目睹區公所幹部將《四部叢刊》撕爛,背面當信紙用。
更大規模的、讓納粹焚書運動望塵莫及的焚書場景,出現在文革期間。一九六六年夏,焚書運動達到高潮。北京的紅衛兵在東單體育場大規模焚書,場中堆放著小山般的圖書。八月二十三日,北京印刷學校、女八中等校的兩百多名紅衛兵,在國子監孔廟大殿前院焚燒北京市文化局所屬各劇院存放在孔廟的大批戲裝和圖書。老舍、蕭軍、駱賓基、荀慧生、端木蕻良等二十九位文藝界名人被帶到現場,以頭頂地,圍著火堆跪成一圈,身後是數百名紅衛兵,有的拿著木刀、長槍、金瓜錘等道具,有的解下銅頭皮帶,劈頭蓋臉地毒打他們。文革史學者王友琴在《文革受難者》一書中描述:「銅頭皮帶打下去,一下一塊血漬,打得衣服的布絲都深深嵌進肉裡。這二十九人後有紅衛兵,前有大火堆,無處躲閃。」
當時,蕭軍心中憤怒至極,他年輕時練過武功,心裡想,如果動手反抗,憑自己的功夫,可以打倒十幾個人。但是,他看到老舍跪在旁邊,臉色煞白,額頭有血流下來。他想,如果自己反抗,寡不敵眾,會被打死,其他二十八個「牛鬼蛇神」,包括文弱的老舍,一定會跟自己一道統統被打死在現場,自己不應該連累別人。不要連累老舍被打死的念頭,使蕭軍壓下反抗的衝動,忍受了三個小時的毒打和折磨。後來,蕭軍寫下〈國子監〉一詩:
烈火堆邊喊打聲,聲聲入肉地天驚。
藤條皮帶翻空舞,棍棒刀槍閃有風。
俯伏老翁呈瘦脊,恐惶婦女裂褫裎。
英雄猛士多年少,袒露臂章耀眼紅。
次日,不甘繼續受辱的老舍在太平湖投湖自盡。隨他而逝的,還有林海音《城南舊事》中全部的老北京風韻。
多年以後,我與老舍居然以一種詭譎荒謬的方式發生了聯繫──二○○○年七月,我從北大碩士畢業,簽約到中國現代文學館工作。但尚未去報到就被告知:文學館接到中宣部命令,單方面撕毀工作合約,不允許我去工作,且不給出任何理由。多年後,國保警察才告知:從《火與冰》開始,你寫的所有文章都是反黨反政府的,不能給你任何工作做。
當時,任現代文學館館長的,正是老舍的兒子舒乙。父親被中共迫害致死,兒子卻加入中共官僚系統參與迫害更年輕一代寫作者。這就是中共體系下的「平庸之惡」。至此,加害者與受害者界限模糊,精神同構。
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凌晨三點半,兩名德國刑警敲開作家、記者、人權活動家卡爾‧馮‧奧西茨基的房門,將其逮捕。他們允許他洗漱穿衣,然後帶走他。「打起精神來,」他向妻子莫德道別,「我很快就回來。」然而,奧西茨基再也沒有回家。三年後,他成為在獄中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第一人。五年後,他在一所戒備森嚴的醫院中病逝。
希特勒不會讓奧西茨基活著重獲自由。此前,奧西茨基在《世界舞台》上發表了一篇針對希特勒的政論文章,他擲地有聲地寫道:「一個民族到底要在精神上淪落到何種程度,才能在這個無賴身上看出一個領袖的模子,看到令人追隨的人格魅力?」
同一天被捕的還有數以百計的作家、記者、律師、國會議員。凌晨五點,《世界舞台》撰稿人埃貢‧歐文‧基施也被捕。來到警察局後,他在通往政治警察部的走廊上遇到很多熟人,其中就有《世界舞台》的律師阿爾弗雷德‧阿普費爾博士,這位律師曾幫助很多異議人士打贏官司。基施想,也許阿普費爾能把自己弄出去,於是叫道:「你好,阿普費爾博士,我被捕了。」沒有想到,對方的回答異常平靜、波瀾不驚:「我也是。」
同一天上午,希特勒在總理府召開內閣會議,拿到了總統興登堡簽字的應對「國會縱火案」的法令。法令廢除了國民所有重要的基本權利,人身自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結社和集會自由、郵政和電話保密,以及住宅和財產不可侵犯統統失效,警察可以隨意逮捕任何人,無限延長逮捕時間,並阻止被拘禁者與律師聯繫。
納粹德國與共產中國有什麼差異呢?或者,正如我用一本書的書名中所彰顯的那樣,中國就是「納粹中國」?奧西茨基、基施、阿普費爾等人經歷的一切,很快在劉曉波、我以及李和平律師等人身上重演了。
二○○四年十二月十三日下午,我與劉曉波因為組織起草《二○○四年中國人權狀況報告》,同時被北京警方傳訊、抄家。四年後,劉曉波因組織起草《零八憲章》被捕,後被判刑十一年。二○一○年,獄中的劉曉波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二○一七年七月十三日,劉曉波在警察圍堵的醫院中因肝癌去世。
在我被抓捕之後,上門來提供法律幫助的友人李和平律師,同時也被警察帶走恐嚇。此後,李和平更是成為「七○九」大抓捕──中國版的美麗島事件──的主要受害者,在獄中受盡酷刑折磨,被強制灌藥,一度神志不清。
我和我的朋友們以親身的經歷證明:中共政權就是升級版的納粹政權,任何對中共政權的正面評價和想像,都是自取其辱和自取滅亡。
《火與冰》是我邁向自由的第一步。至於共產黨為何以《火與冰》為依據,從此將我定義為「萬惡不赦」的「國家的敵人」,我相信讀者朋友們讀完這本書就會明白背後的緣由。從某種意義上說,共產黨的判斷沒有錯(共產黨從來就很善於區分誰是朋友,誰是敵人),如果中國每人手上都有一本《火與冰》,中共宣傳部炮製的謊言哪裡會有人相信?
二十七年來,我的文字和思想不斷深化、前進、突破,如同梁啟超那樣「不惜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但毫無疑問,我的基本立場從未改變:反共、反左、反中(華),三者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缺一不可。當然,反對的意義並不在於反對本身,我所有文字的目標都指向自由。我從未改變初心,我絕不背叛自己。
在《火與冰》那個時代曾與我並肩前行者,很多已然漸行漸遠乃至背道而馳。我如同嵇康一樣寫過好幾篇〈與山巨源絕交書〉──那些骯髒的名字就不必一一列出。我將當年這些人送給我的書扔進垃圾桶,我相信他們也做了同樣的事情。
二十七年後的中國,朝著我當年期待上升的方向高速墜落,焚書司空見慣,就連香港公共圖書館都將我的所有著述下架。遭到禁絕的《火與冰》,自然無法被更年輕一代中國讀者接觸和閱讀。於是,我讓《火與冰》在華文世界唯一既有出版自由也有出版市場的臺灣安家落戶,正如我本人也將台灣當做第二故鄉,每次到台灣都如同回家。
在網路和數位時代,讀書似乎逐漸變成一件古典而奢侈的愛好,但總有那麼一小部分人,矢志不渝地熱愛閱讀,以書為友,以作者為友。在花蓮,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先生,每天用放大鏡讀我的書,還推薦給兒女、孫兒孫女、重孫重孫女閱讀;在新竹,有一位台積電高級主管,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將讀我的書當做一大享受,給我傳來長長的讀後感;在台東都蘭的藍天碧海間流浪的作家、大廚江冠明在臉書上寫道:「邊讀邊欣賞,余杰那股行天下窮盡萬里路的風骨,字裡行間流露知識分子的見識。看余杰的書,也是救贖和告解,他選擇正面迎戰,把自己的歷史和思想,揮灑成一本本書。閱讀余杰,思緒越走越高,看清事件的時空脈絡,不僅批判更提出論述制高點,讓讀者展望歷史走向,而非迷失在事件衝突的情緒迷惘。」讀者的反饋,知己的共鳴,乃是作者最大的幸福,真的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謝謝臺灣。感謝水牛出版社在十二年前推出《火與冰》的第一個臺灣版本,也感謝秀威出版社在十二年後推出《火與冰》的第二個臺灣版本。人書俱老的陳詞濫調被推翻了,人與書依舊青春無敵。
(二○二五年二月十七日,美東維吉尼亞綠園群櫻堂)
〈人書俱老,還是人與書依舊青春──《火與冰》二十七周年紀念版序〉
一九九八年,《火與冰》出版後,二十五歲的我,因而邁入新一段柳暗花明、落英繽紛的人生。
《火與冰》中的很多篇章是帕斯卡式的隨想錄,算不上完整、成熟、深邃的洞見與突破,但它有青春的激情與偏激,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銳,也有魯迅所說的「血的蒸氣」。那時的我,不懂得「打擦邊球」的技巧,只知道「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心」,卻由此贏得一九八九後一代的深切共振──在大屠殺之後長達十年的鴉雀無聲中,這一聲稚嫩的吶喊,「忽如一夜春風來,千...
目錄
文字的破冰船──《火與冰》二○○二年修訂版序言
一本處女作,帶來愛、信仰與流亡──《火與冰》二○一三年重版自序
人書俱老,還是人與書依舊青春──《火與冰》二十七周年紀念版序
▎第一輯 灰燼的風采──隨想與斷章
▎第二輯 白衣飄飄的年代
水邊的故事
薄酒與醜妻
牽手
今夜飛雪
會流血的樹
作為家人的牛
舟中人生
父親的自行車
畢業生
那塔,那湖
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第三輯 黑暗深處的光
太監中國
失落的「五四」
向「牛筋」一樣的牛津致敬
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祭
流亡者
叛逆者
卡拉OK廳中的男人和女人們
嬰兒治國與老人治國
龍性豈能馴──寫給北大文科學長陳獨秀
▎第四輯 自由的滋味
黑色閱讀
少年氣盛說文章
晚年悲情
玩知喪志
被錢穆美化的中國專制史
愚人治理愚人國──點評《榮慶日記》
天朝是怎樣崩潰的?
向死而生──關於詩人之死的沉思
法西斯:未死的幽靈
狗的幸福與人的自由──兩本書,兩把打開蘇俄帝國大門的鑰匙
望斷天涯路──民主化進程中的舊俄、臺灣知識分子比較
「勇敢者」遊戲──與柯林頓對話的北大學生
當年,喜歡上了──中國最大的讀書網站豆瓣網關於《火與冰》的評論摘錄
文字的破冰船──《火與冰》二○○二年修訂版序言
一本處女作,帶來愛、信仰與流亡──《火與冰》二○一三年重版自序
人書俱老,還是人與書依舊青春──《火與冰》二十七周年紀念版序
▎第一輯 灰燼的風采──隨想與斷章
▎第二輯 白衣飄飄的年代
水邊的故事
薄酒與醜妻
牽手
今夜飛雪
會流血的樹
作為家人的牛
舟中人生
父親的自行車
畢業生
那塔,那湖
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第三輯 黑暗深處的光
太監中國
失落的「五四」
向「牛筋」一樣的牛津致敬
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
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

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