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紀事—新聞特派員說故事》這本書真是得來不易,而且對我來說,足足晚了二十八年。時序回到一九九七年。當時是我正式成為採訪記者的第十二年(其中一九八八上半年擔任《中國時報》國際組撰述委員,一九八九上半年擔任《中時晚報》國際組主任而不在採訪線上),自認為已經經歷了不少精彩的採訪,同時也記錄下了一些採訪中所碰到的事,先後發表在報社的系刊並贏得同事讚賞,因而產生了集結成書的想法。——梁東屏
「我自己的記者信條就是,任務就是任務,不試,永遠不知道可不可能。」資深記者梁東屏從事新聞採訪三十多年,依然本此初心。今出版《採訪紀事—新聞特派員說故事》新書,幫讀者體會其堅毅不拔完成採訪任務,或因客觀因素所限而完成不了任務的用心良苦;更提供目前還孜孜矻矻在學習新聞採訪的學子們,以及已進入媒體正在接受採訪磨練的新聞新鮮人,一些精彩罕見而深具啟發性的採訪範本。——黃肇松
梁東屏是媒體人的異數。 他往往以社會新聞記者的刁鑽身影,採訪國際新聞的權力變貌,展現獨特的風格。他出入戰火紛飛和語言子彈交織的場域,不信邪、不被公關的語言忽悠,不輕信政客,永遠奮勇向前,也永遠要在權力面前說真話。他新聞報導的字裡行間,都有一顆不羈的靈魂在躍動。
梁東屏也見證台灣社會的轉型,昔日的價值觀被顛覆與重組,但社會卻越發撕裂,缺乏共識。這和美國與西方國家一樣,在一個社交媒體統治的年代,大家都陷在自己的信息繭房中,無法自拔。
閱讀梁東屏的在紙媒年代的採訪回憶,驀然回首,發現燈火闌珊處,竟是那些媒體人堅信新聞真相可以改變一切的美好歲月。——邱立本
《採訪紀事—新聞特派員説故事》不止是一本新聞紀實錄,更是東屏記者生涯的縮影,它不僅展現了新聞工作的挑戰、不畏艱難,更帶給我們對這份工作的深度思考,透過《採訪紀事—新聞特派員説故事》希望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到新聞記者所應該扮演的角色,並反思現代媒體的運作模式所可能帶來的危險和謬誤。新聞報導不只是記錄歷史,更是形塑歷史的一個因子,而每一位記者都是這段歷史的見證人,《採訪紀事—新聞特派員説故事》正是新聞事業最好的年代中最好的見證,因為東屏會跟你説 I WAS THERE。——楊鳴
這本採訪紀事,是千禧年前夕到西元二千年跨世紀的新聞故事。我這一輩的人耳熟能詳,但是現在年輕世代可能前所未聞,仿如天方夜譚。DNA 的解碼,正在延長人類壽命,卻仍未解決生物為何互相殘害的問題。智慧手機無遠弗界,人工智慧無所不能,然而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東屏寫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是不是找到答案了呢?或許引發了更多問題意識。足以讓我們不斷反省,思考生生世世。——胡鴻仁
作者簡介:
梁東屏
一九五一年出生於台灣高雄左營眷村。一九八五年一月至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擔任紐約《北美日報》要聞記者;一九八八年一月至六月擔任《中國時報》國際組撰述委員;一九八八年七月至十二月擔任《中國時報》高雄駐在記者;一九八九年一月至七月擔任《中時晚報》國際組主任;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八年擔任《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記者、主任;一九九八年至二零一二年擔任《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曾為香港《亞洲週刊》、新加坡《新明日報》、新加坡《品雜誌》、台灣《人間福報》、《優傳媒》.專欄作者。二○○二年隻身前往阿富汗採訪,獲得當年第十七屆吳舜文新聞獎採訪報導最優獎。
著作:
《一個人@東南亞》(印刻出版 2006-8)
《閒走@東南亞》(印刻出版 2008-8)
《搖滾-狂飆的年代》(印刻出版 2009-8)
《說三道四@東南亞》(印刻出版 2011-6)
《爛人情歌》(印刻出版 2012-11)
《醬油稀飯》(印刻出版 2015-2)
《閒磕牙@東南亞》(印刻出版 2017-12)
《江南案槍手董桂森》(時報出版 2020-12-18)
譯作:
《南韓-下一個日本》(遠東圖書公司 1989-4)
《種族戰爭》(遠足文化 2017-9)
《逃離東京審判》(遠足文化 2018-8)
《赫胥黎喻世人情故事集》(商周出版 2019-12-30)
《領導就是帶人從起點到完成目標》(商周出版 2020-3-12)
《慢慢致富》(樂金文化 2020-8)
《當代財經大師理財通識課》(樂金文化 2021-1)
《排名詭計》(樂金文化 2021-5)
《雙贏談判課》(樂金文化 2021-7)
《當代財經大師守錢致富課》(樂金文化 2021-9)
《群眾的幻覺》(樂金文化 2021-11)
《你不是在當主管,你在當你自己》(樂金文化 2022-6-1)
《交易未來的投機者》(樂金文化 2022-10-5)
《老富豪財富自由的秘密》(樂金文化 2022-10-5)
《指數帝國揭密》(樂金文化 2023-11-29)
《價值投資大師眼中的商業賽局》(樂金文化 2024-10-8)
章節試閱
無厘頭記者闖宋美齡豪宅
二○一五年八月間某一天在廚房裡忙,聽到《民視新聞》播出蔣宋美齡在紐約長島蝗蟲谷的故居要出售,叫價千萬美元。我在一九九一年曾經去過那個地方,所以引起了我的興趣,可是電視螢幕上出現的那棟新穎豪宅,跟我印象中的完全不一樣,不但比我記憶中的那棟豪宅大了至少三倍,而且還有個記憶中完全不存在的游泳池。宋美齡的故居是座黑白色調的老舊大宅,可電視上的那座卻色彩鮮豔,完全不像。
緊接著,電視螢幕上出現的人物畫面居然是宋美齡的二姐宋慶齡。我當時就想,也許電視新聞搞錯了吧?要出售的是宋慶齡故居,可我又從未聽過宋慶齡在美國有房產。結果電視台還真的搞錯了,誤把宋慶齡的相片當作是宋美齡。其實宋家三姊妹各有各的樣,長像相去甚遠。這麼有名的人物,居然會搞錯,實在說不過去。而那棟要出售的房子,也不是宋美齡舊宅,而是在宋美齡舊宅佔地裡新建的巨宅,離舊宅有一百公尺之遠,地產商大概是為了促銷,有點故意混淆。只不過台灣新聞媒體從來不重查證,犯這種錯誤,也不足為怪了。
我自己當年闖宋美齡豪宅,回想起來倒是個滿有趣的故事。
那年是一九九一年夏天,宋美齡離開台灣並長居美國紐約,自後除了一九九四年九月回台探望其病危的外甥女孔令偉外,再也沒有回過台灣。
宋美齡那次離開台灣,最引人側目的是,她帶了九十幾箱行李,很多人都猜測她是否有帶走什麼國寶。
宋美齡抵美後沒幾天,台北的《美華報導》總編輯陳萬源兄給我一個電話,希望我去採訪一下宋美齡,寫篇報導。老實說,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晚年的宋美齡從不接受採訪,她也拒絕寫回憶錄。但我自己的記者信條就是,任務就是任務,不試,永遠不知道可不可能。
先說為什麼幫《美華報導》寫稿吧。
我是在一九八七年底離開紐約,回台灣進《中國時報》。結果那時還在美國賓州路易斯堡聯邦重刑監獄服刑的「江南案」槍手董桂森,給在龜山監獄服刑的竹聯幫「鴨霸子」陳啟禮寫了封信(這是那時的《美華報導》總編輯馮念祖事後告訴我的),大意是說我在美國對他頗為照顧,現在回台灣了,希望「鴨霸子」照應一下。結果陳啟禮就通知馮念祖,要他跟我聯絡,並要我去《美華報導》上班。
馮念祖找到我的時候,我已經開始在《中國時報》上班了,實際上不可能再去《美華報導》。馮念祖就約我每期幫《美華報導》寫稿,他也好跟陳啟禮交代。就這樣,我開始用筆名為《美華報導》寫稿,一九八九年再回美國後還一直持續,一直到一九九八年調職東南亞為止,整整寫了十年。
至於那次接到萬源兄交下的任務,我真的不知該如何進行。因為有關宋美齡居處的訊息,只有曾經從外文媒體上知道她住在紐約長島的「蝗蟲谷」(Locust Valley)。可蝗蟲谷這麼大,到哪兒去找啊?
先說一下「蝗蟲谷」這個名字。其實「Locust」這個字也有刺槐(洋槐)的意思,長島的那個區域,有很多刺槐樹,所以「Locust Valley」的正解應該是浪漫得多的「刺槐谷」或「洋槐谷」,但是華文媒體從一開始就是「蝗蟲谷」,就一直沿用下來了。至於本文,從現在開始就用「刺槐谷」好了。
為了做好採訪,我找了《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的美工主任蘇宗顯一起前往。蘇宗顯當年在台灣出版界頗有名氣,懂得攝影,而這類採訪,要有圖才有真相,所以就邀他一同前往。
當天,進入「刺槐谷」範圍之後,我們就暗暗叫苦,因為景象跟我們想的完全一樣,就是一個郊區小鎮,但是我們也知道宋美齡不可能住在鎮上,那範圍就大了。她的宅第一定是大院深宅,從外邊的大路是看不見的。另外,美國的住宅通常只有號碼門牌,沒有居住者的名牌,我們連宋美齡的地址都沒有,那真是大海撈針。但我很快就發現救星了。因為我看到路邊有家超級市場—宋美齡住在長島鄉下,她必須購買日常生活用品!
於是我們就進到那個並不算大的超市。運氣很好,收銀機後面那位就是經理。我也不囉唆,開門見山就問他,「你知道Madame Chiang Kai-Shek 嗎?」他立刻答道,「當然知道啦,她前幾天才回來」。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你怎麼知道?」
「前幾天晚上,她的車隊通過這裡」他指指外面的大路。
我一聽,就知道有譜了,於是就開始跟他聊。知道宋美齡的僕從經常到店裡來購買日用食品,而且量很大,常常還需要他們送貨。就這樣,從他的口中問出了宋美齡的地址以及如何去的路徑。
一般來說,美國人很重視個人隱私,尤其是做生意的人,通常不會把所知道的客戶資料告訴不相干的人,也許他看我也是東方人吧,所以才比較沒有戒心。我已經不記得當時有沒有對他表明我是記者,總之他告訴了我,而且還提醒我,「你們要去那裡啊?小心一點唷,那邊的警衛人員是用AK-47 的」。
老實說,我那時心裡確實有點發毛。住過美國的人都知道,如果不請自進別人住宅的範圍,對方是可以開槍的。
到了超市經理所講的地方,果然跟我想像的一樣,路邊有個很不起眼的地址牌「費克斯巷九十五號(95 Feeks Lane)」,圍籬是很常見的牧場式圍籬,林木蔭鬱中,一條寬窄幾乎僅容一輛車的車道蜿蜒而入,完全看不到裡面是什麼狀況。但是路口並沒有超市經理所說的持槍警衛。
我跟蘇宗顯說,「我就開進去囉,你什麼都別管,你儘管按快門,見到什麼就拍什麼」。我打的算盤是直接往裡開,萬一有警衛攔阻,就停下來說明來意,我只能祈禱他們
不會貿然開槍。
就這樣,我心一橫,就打方向盤進入車道,心裡真是七上八下。沒記錯的話,那條車道大約至少七、八十公尺,兩旁都是樹木。結果卻是我們長驅直入,沒碰到任何阻攔,而且車子直接駛到那座巨宅的門前。
其實那是一座看起來有些陳舊、典型的美式宅第,門前有個類似圓環的花圃,讓進來的車輛可以在門前下客,然後再轉出去。
我們兩個無厘頭記者莫名其妙地就把車子開到門前,一時之間自己都傻了,而且,還不百分之百確定究竟是不是宋美齡的住宅呢。
於是我們就硬著頭皮下車,我示意蘇宗顯盡量拍這座巨宅以及周遭環境,我則逕自去敲門。
結果沒人應。
我至少敲了五、六遍。就是毫無反應。我於是走到一旁從窗子往裡張望,大廳也沒人,裡面光線昏暗,看不出來有什麼特別豪華的擺設,我曾經去過王永慶在新澤西州的巨宅,這裡,跟那裡比起來,差遠了。我幾乎開始懷疑那位超市經理是否在唬弄我?
這時候,我突然想起剛才開車進來時,瞥見巨宅右側邊間的一扇門是開著的。於是我們就繞過去看,原來是廚房,但最特別的是,天花板上吊著七、八條整隻的火腿。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確信我們沒有找錯地方。在美國,不要說是七、八隻金華火腿了,
恐怕連一隻都買不到。這種手筆,除了宋美齡,有誰辦得到。
門既然開著,一定有人在家。所以我們又繞回前門敲門。這回,有反應了。一位年約五、六十歲,身材壯碩、穿黑西裝打領帶的人來應門,我就先報上名字及《中國時報》記者身份,然後請教他「蔣夫人在嗎?我們想給她作個採訪」。
這位只把大門開了一半的先生並不回答我的問題,只一直說,「沒有,沒有」。我又問他,也跟他解釋台灣的讀者很關心蔣夫人,不知是否有機會採訪她,他還是一疊聲回答,「沒有,沒有」。這時,我從門縫中瞥見大廳裡又出現好幾位穿著深色西裝的人。
這些人,在室內都西裝革履,我很確定他們就是傳說中的侍衛人員。
折騰了幾分鐘,實在無法有任何進展,我們只好告辭。雖然知道沒有希望,我還是留下了名片,並希望他代為向蔣夫人問好。
這次,他的回答卻變成,「好的」。咦?剛才不還一直說「沒有」嗎?
我們離開時,我從後視鏡中看到有七、八名深色西裝的漢子從房子裡出來,目送我們離開。我不由得想,「剛才,搞不好是我們兩個人把他們嚇壞了」。
宋美齡沒見到,我只好寫這段「找房子」的奇遇,結果掰了圖文並茂的三千字。稿子交出去後,萬源兄很高興,也回了一個電郵,「你還真有一套,人都沒見到,也能寫這麼大一篇」。
無厘頭記者闖宋美齡豪宅
二○一五年八月間某一天在廚房裡忙,聽到《民視新聞》播出蔣宋美齡在紐約長島蝗蟲谷的故居要出售,叫價千萬美元。我在一九九一年曾經去過那個地方,所以引起了我的興趣,可是電視螢幕上出現的那棟新穎豪宅,跟我印象中的完全不一樣,不但比我記憶中的那棟豪宅大了至少三倍,而且還有個記憶中完全不存在的游泳池。宋美齡的故居是座黑白色調的老舊大宅,可電視上的那座卻色彩鮮豔,完全不像。
緊接著,電視螢幕上出現的人物畫面居然是宋美齡的二姐宋慶齡。我當時就想,也許電視新聞搞錯了吧?要出售的是宋慶齡故...
推薦序
刁鑽的身影,不羈的靈魂 ◎邱立本(現任《亞洲週刊》總編輯)
梁東屏是媒體人的異數。 他往往以社會新聞記者的刁鑽身影,採訪國際新聞的權力變貌,展現獨特的風格。他出入戰火紛飛和語言子彈交織的場域,不信邪、不被公關的語言忽悠,不輕信政客,永遠奮勇向前,也永遠要在權力面前說真話。他新聞報導的字裡行間,都有一顆不羈的靈魂在躍動。
我第一次認識梁東屏是在八十年代的紐約,我們都是《美洲中國時報》的同事,有一次發現他開一輛黃色小跑車上班,很有型,暗藏速度與激情的性格。九十年代,我在香港《亞洲週刊》工作,有一次到新加坡演講,住在很有歷史感的萊佛士酒店,他騎著一輛重型摩托車來看我,停在路邊,引擎隆隆的聲音吸引路人眼光,他戴著耳環,頭上戴著彩色的頭巾。我的新加坡同事以為他是飛車黨。
梁東屏重視新聞的速度感,也重視新聞的深度感。「江南案」的新聞競爭激烈,他不滿足只是聽台灣官方和美國治安當局的簡報,而是進入殺手背後的權力網絡,發現其他媒體無法發現的秘密。他也因此結下新聞的緣份,與「白狼」張安樂、董桂森等人熟悉,後來到柬埔寨獨家專訪陳禮,發掘這位江湖奇人的傳奇。
他在曼谷住了一段時間,採訪東南亞新聞,超越權力殿堂的遊戲規則,發現街頭的喧囂與煙火氣,都藏有時代變幻的密碼。當年曼谷黃衫軍和紅衫軍的鬥爭,都是在街頭決勝負,群眾的集會,也是比賽人氣。在冬陰功湯的氣味裏,可以喝出泰國政治不同層次的權力滋味。
他偶爾會在泰國的街頭賣藝,拿著吉他唱他喜歡的六、七十年代的美國老歌,也在觀察社會變化的微妙動向,唱出時代變化的旋律。他看似一位流浪歌手,其實他是體驗獨特的生活方式,以媒體人的節奏,在街頭感受異鄉的靈感。
他是台灣嬰兒潮一代的另類文青,認為生命不僅是當下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他的遠方就是國際新聞,他的詩就是犀利的筆鋒,要抓住時代的脈動。他在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採訪,都是死亡的邊緣,見證戰爭的荒謬和生命的無常。伊拉克戰爭剛爆發的第一天,美軍發射了四十枚戰斧巡航導彈,結果只打死一個人,卻是剛好在電信大樓打電話,幾天前載他企圖前往巴格達的計程車司機。
在九一一之後,他幾度赴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採訪,歷盡艱困,吃過閉門羹,但他憑著社會新聞記者的刁鑽與靈活身段,破除萬難,寫出一系列報導,最終獲得「吳舜文新聞獎」,贏得新聞生涯的徽章。
梁東屏是紙媒黃金時代的最後武士,以筆為劍,挑開真相的面紗。當時主流報紙還是資訊的「守門員」,投下龐大資源到新聞現場採訪,也設定議程。台灣的《中國時報》和《聯合報》棋逢敵手,兩大報的編輯部都是各展奇謀,爾虞我詐,務求要壓倒對方。梁東屏寫出很多新聞競爭的小故事,在老報人看起來,竟有一種天寶遺事的懷舊與唏噓。
懷舊和唏噓是因為台灣兩大報的格局早已消失,昔日的新聞戰場都已變形。代之而起的是社交媒體的興起,信息的碎片化,造成很多的信息繭房,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回音壁中圍爐取暖,各說各話,也使得社會撕裂。
在紙媒年代,梁東屏縱橫四海,到天涯海角的地方採訪。他從紐約飛到冰島採訪連戰的訪問,要在冰天雪地去堵採訪對象,卻被殘酷的現實政治卡住。他到古巴哈瓦那採訪,目睹時代的活化石,保留已經被風化的歷史標本,展示冷戰的遺痕。他熟悉歷史現場,看到台灣綠營電視媒體亂報宋美齡在紐約長島的豪宅,還把宋慶齡的照片誤為宋美齡,揭發這是「不美麗的誤會」。他也揭開台灣當年對非洲的金錢外交泥牛入海。在美國柯林頓總統年代,他採訪亞裔獻金案的內幕,峰迴路轉,充滿戲劇性。
梁東屏也見證台灣社會的轉型,昔日的價值觀被顛覆與重組,但社會卻越發撕裂,缺乏共識。這和美國與西方國家一樣,在一個社交媒體統治的年代,大家都陷在自己的信息繭房中,無法自拔。
閱讀梁東屏的在紙媒年代的採訪回憶,驀然回首,發現燈火闌珊處,竟是那些媒體人堅信新聞真相可以改變一切的美好歲月。
刁鑽的身影,不羈的靈魂 ◎邱立本(現任《亞洲週刊》總編輯)
梁東屏是媒體人的異數。 他往往以社會新聞記者的刁鑽身影,採訪國際新聞的權力變貌,展現獨特的風格。他出入戰火紛飛和語言子彈交織的場域,不信邪、不被公關的語言忽悠,不輕信政客,永遠奮勇向前,也永遠要在權力面前說真話。他新聞報導的字裡行間,都有一顆不羈的靈魂在躍動。
我第一次認識梁東屏是在八十年代的紐約,我們都是《美洲中國時報》的同事,有一次發現他開一輛黃色小跑車上班,很有型,暗藏速度與激情的性格。九十年代,我在香港《亞洲週刊》工作,有一次...
作者序
《採訪紀事—新聞特派員說故事》這本書真是得來不易,而且對我來說,足足晚了二十八年。
時序回到一九九七年。當時是我正式成為採訪記者的第十二年(其中一九八八上半年擔任《中國時報》國際組撰述委員,一九八九上半年擔任《中時晚報》國際組主任而不在採訪線上),自認為已經經歷了不少精彩的採訪,同時也記錄下了一些採訪中所碰到的事,先後發表在報社的系刊並贏得同事讚賞,因而產生了集結成書的想法。
我當時很自然想到的是「時報出版公司」,於是就把文稿整理好寄過去,然後翹起腳「靜候佳音」(自家人嘛,應該絕對沒問題吧)。
電郵回音很快就來了,我滿懷興奮點開來看,寥寥數語「梁先生,您的作品我們已在系刊上讀過一些,寫得很不錯,只不過,我們出版的宗旨是要為這個時代留下一點東西,所以……」。我當時其實是一個人坐在家中電腦前,立刻覺得羞愧莫名、滿面通紅,恨不得挖個洞鑽進去,再也不要出來。自那以後,再也不敢有出版的非分念頭。
到了二○○六年,我已從紐約調職東南亞,累積了更多的採訪故事。但因為前述的經驗,我甚至不敢再投稿社內系刊,只在個人的部落格貼出。有一天,《中國時報》主筆彭蕙仙傳來一則訊息:「東屏,你寫的這些故事很有可讀性,有考慮要出書嗎?」我於是自卑(悲)地把自己九年前悽慘的遭遇告知蕙仙,同時說我長年駐外,完全不熟悉台灣的出版界。她說,「喔,這樣啊,我來幫你張羅一下。」這又燃起我的熊熊希望。
很快地,蕙仙就傳來訊息,說是已聯絡好「印刻文學」總編輯初安民,我可以抽空去台北商談出版之事。我立刻答道,「太好了,也真的很巧,我正好要回台北總社開會。」其實天知道我有什麼會要開,我只想趁對方後悔之前早一點見面敲定。
我把書稿列印出來,整整齊齊地裝在一個牛皮紙袋中就從曼谷飛往台北。
那天約在台北喜來登酒店的咖啡座,見面之後我畢恭畢敬雙手奉上書稿,安民兄接過之後順手放在身邊的椅子上,就開始天南地北地聊天。好一陣子之後,蕙仙顯然忍不住了,說道,「你們聊一聊出版的事吧。」哪裡知道安民兄卻說,「其實我對東屏兄在《中國時報》『浮世繪』版上的專欄比較有興趣」。
我那時是應「浮世繪」版主編夏瑞紅之邀開了一個每周專欄,而且取了一個頗新世代的欄名—「一個人@東南亞」,也已經累積了一定的篇數,於是立刻答道,「好啊,我回曼谷之後,把稿件整理好給你。」心裡還是期待安民兄會討論一下有關「採訪紀事」出版的事。只不過,安民兄沒有再提,我也不好意思再問。
回曼谷之後,我當然一刻都沒有耽擱,立刻把文稿整理好用電郵寄給安民兄,就此展開跟「印刻文學」長達十一年的出版關係:《一個人@東南亞》(二○○六)、《閒走@東南亞》(二○○八)、《搖滾—狂飆的年代》(二○○九)、《說三道四@東南亞》(二○一一)、《爛人情歌》(二○一二)、《醬油稀飯》(二○一五)、《閒磕牙@東南亞》(二○一七)。
大概二○一六年前後,我自忖跟「印刻出版」已經有這麼多年的關係,於是又斗膽提出是否可以出版《採訪紀事》,結果提議石沉大海。至此,我已經完全放棄出版希望了。
這段時間裡,我也把一些原先為《採訪紀事》準備的稿子「偷渡」到前述的書中。例如《說三道四@東南亞》裡的「仰光六日記」、《醬油稀飯》裡的「我與中國時報的因緣」、「我所認識的陳啟禮」、《閒磕牙@東南亞》裡的「李光耀—外方內圓的政治家」、「一代傳奇人物—羅星漢」、《江南案槍手董桂森》(時報出版公司)裡的「金邊採訪陳啟禮」……,就是因為我私心裡很喜歡這些故事,不願意讓它們被埋沒在我的電腦檔案中。
二○二二年,曾任《蘋果日報》社長的老友杜念中寄來賀年電郵,大概是順口提了一下,「東屏啊,你過去那些採訪故事,有沒有想要寫出來,一定很好看啊。」
杜念中是最有資格提這件事的人。他被黎智英高薪挖角到《蘋果日報》之前,一直主管《中國時報》的國際新聞。換言之,報社裡沒有人比他更知道我的工作了。
我跟他說,「早就寫好了」,當然又滿腹委屈地把之前的悲慘遭遇說了一遍。念中聽了之後說道,「你把稿子交給我,我來想想辦法」。我又燃起了希望,但這次是「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情。
其實,念中兄二○○三年前後離開《中國時報》到我二○一四年正式退休的十一年之間,我還做了不少精彩的採訪,也寫下來了,只不過已經不寄望有出版社願意出版,打的算盤則是最後就自費出版做為人生的留念。
如我預想中,這次果然又石沉大海。由於本來就沒寄厚望,也不覺失望。
哪裡知道兩年之後的二○二四年九月底突然接到念中兄電郵,告知「允晨文化」有意出版《採訪紀事》,總編輯廖志峰希望能見面一談。念中兄告訴我,之所以拖了這麼久,是因為受到Covid 19的影響。
我真的是喜出望外,《採訪紀事》終於有人要了!
當時,我也因為Covid 19的影響,將近四年沒有回美探望老母。於是就趁著前往美國為老母辦百歲壽辰之便,回程時和志峰兄約在北車的Starbuck碰面,敲定了出版事宜。
後來,我決定把書名從《採訪紀事》改成《採訪紀事—新聞特派員說故事》。老實說,這本書歷經了二十八年來的跌宕起伏,我到今天都還不相信,《採訪紀事—新聞特派員說故事》真的要出版了。
《採訪紀事—新聞特派員說故事》這本書真是得來不易,而且對我來說,足足晚了二十八年。
時序回到一九九七年。當時是我正式成為採訪記者的第十二年(其中一九八八上半年擔任《中國時報》國際組撰述委員,一九八九上半年擔任《中時晚報》國際組主任而不在採訪線上),自認為已經經歷了不少精彩的採訪,同時也記錄下了一些採訪中所碰到的事,先後發表在報社的系刊並贏得同事讚賞,因而產生了集結成書的想法。
我當時很自然想到的是「時報出版公司」,於是就把文稿整理好寄過去,然後翹起腳「靜候佳音」(自家人嘛,應該絕對沒問題吧)...
目錄
自 序
推薦序
卅年採訪故事豐,新聞學子好範本 ◎黃肇松
刁鑽的身影,不羈的靈魂 ◎邱立本
I WAS THERE ◎楊鳴
給我一個世界觀 ◎胡鴻仁
1—無厘頭記者闖宋美齡豪宅
2—魂縈夢繫哈瓦那
3—冰島採訪二、三事
4—新聞,可以拒絕採訪嗎?—「真道」烏龍新聞
5—一次良心不安的採訪—獨家專訪黃建南
6—泰勒喝酒,台灣埋單
7—從賈拉拉巴德到喀布爾—一個巨大的戰爭博物館
8—終究還是沒做成戰地記者
9—台灣記者神通廣大
10—東南亞採訪趣事多
11—烏龍新聞闖大禍
12—老頭記者採訪南亞大海嘯
13—兩場世紀大災難
14—烤焦鼻子的採訪
15—純「聊天」採訪—台、巴免費爆笑建交案
16—兩粒偉哥建奇功
17—呂秀蓮的謊言之旅
18—幾張照片的故事
19—亞洲只有日本媒體稱得上是「國際媒體」
20—什麼是好的國際新聞vs 如何做出好的國際新聞
自 序
推薦序
卅年採訪故事豐,新聞學子好範本 ◎黃肇松
刁鑽的身影,不羈的靈魂 ◎邱立本
I WAS THERE ◎楊鳴
給我一個世界觀 ◎胡鴻仁
1—無厘頭記者闖宋美齡豪宅
2—魂縈夢繫哈瓦那
3—冰島採訪二、三事
4—新聞,可以拒絕採訪嗎?—「真道」烏龍新聞
5—一次良心不安的採訪—獨家專訪黃建南
6—泰勒喝酒,台灣埋單
7—從賈拉拉巴德到喀布爾—一個巨大的戰爭博物館
8—終究還是沒做成戰地記者
9—台灣記者神通廣大
10—東南亞採訪趣事多
11—烏龍新聞闖大禍
12—老頭記者採訪南亞大海嘯
13—兩場世紀大災難
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