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二手書高木直子高效原力商周兩本75折皇冠70週年與媽祖同行批判性思考有錢人書櫃閱讀的島大人漫畫抄寫英語的奇蹟要讓孩子贏過誰兒童選讀
暫不供貨

穿越世紀的情書:寫給巴黎藝術家的21封信(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羅婉儀

出版社:南方家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12-04

ISBN/ISSN:9789868953857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192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暫不供貨
文字字級

哲學家巴特曾說:我以談論文學的形式來創作文學。我想看看前人畫家如何活在當下創作美好──我大膽設想:我以說說藝術(的形式)來創作藝術,跳躍於不同時空,以汝之名、她或她的。

本書內容以藝術為主要基調,透過書信形式,往返二十篇關於二十世紀初集中在巴黎的藝術家故事,包括了印象主義、野獸派、立體主義、表現主義、裝飾藝術、分離派新藝術運動、未來主義、抽象主義、風格派、達達運動、超現實主義;由十九世紀末寫至二十世紀三○年代,以現代畫家之父塞尚始起,以印象主義女畫家莫里索結束。(印象主義的出現是一項解放,現代藝術之始)。

另外,起首第一篇為作者寫給愛麗絲.托克勒斯(Alice Toklas)的一封信。愛麗絲是知名編輯、作家葛楚德.斯坦(Gertrude Stein)的伴侶;斯坦寫了一本《愛麗絲.B.托克勒斯的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Alice B. Toklas):其實是寫自己和巴黎的故事。透過對愛麗絲的自我介紹和傾訴,藉此開啟了接下來的書信格式,也作為自序。作者由電影《午夜巴黎》說起二十世紀初在巴黎的種種,除了美術史的資訊外,更以自己的口吻和文字據實再現了許多藝術家的軼事和小故事。這之中想像的書信往返人物配對極有旨趣和深意,其中不乏為人所知的藝術家如塞尚、畢卡索、夏卡爾;攝影師朵拉馬爾、詩人安娜.阿赫瑪托娃甚至更有神話中的勝利女神、作家吳爾芙小說中的虛構主角等等,取材人物從近代、歷史、神話到虛構皆有,透過重新書寫的創作概念,讓人一窺近代藝術史上最美好的年代。

本書特色:
☆午夜巴黎計畫第二章:「逗點文創」《我們的時代》、「一人出版」《富家子》。
此外,再添新血「南方家園出版社」之《穿越世紀的情書:寫給巴黎藝術家的21封信》,
完整呈現繽紛燦爛的藝術黃金年代。

☆從跨越時空的書信往返一窺藝術家的作品和生活!
☆別出新裁的創作,以談論藝術之名,行藝術創作之實!

☆2014年年底,萬勿錯過午夜巴黎計劃第三部曲完結篇:
日夜大對決 &《超譯海明威與費茲傑羅》

作者簡介:

羅婉儀

香港出生。在香港、義大利、英國修讀設計及藝術。從事藝術創作、寫作及教學工作。主要展覽包括在澳門和台北的個展《房間──一些有關繪畫痕跡的裝置和延伸》(A Room – Traces of Drawing, An Installation and Beyond, 2011)、在香港的巡迴個展《一個神話的追跡》(A Legend Sealed and Unsealed, 2003-2004)、在英國及蘇格蘭的三年巡迴聯展《萬里》(Ten Thousand Li – Chinese Infusion in Contemporary British Culture, 2000-2002)、在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的Big Draw Campaign(2002)。藝術作品收錄在《萬里》(Ten Thousand Li – Chinese Infusion in Contemporary British Culture, 2000)、Responses: Intercultural Drawing Practice (2001)、Good Foundations: Trusts & Foundations and the Arts in the United Kingdom (2007)、《牛雜》(Ox Magazine, 2012)、Island is Land – Hong Kong Eye: Hong Kong Contemporary Art (2013)等。

曾以筆名kts(kiss the spider)在香港《明報》〈星期日生活〉中的個人專欄〈文字.繪畫〉發表有關藝術與生活的文章;〈星期日生活〉是每逢周日隨報附送的一份三十多頁的增刊,旨在深入探討時事、社會現象、文化等議題。主要寫作有《一冊女書筆記──探尋中國湖南省江永縣上江墟鄉女書》(香港:新婦女協進會2003)、《房間》(澳門:牛房倉庫 2001);《文字繪畫》(香港:kubrick 2012)。現任教於澳門大學教育學院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本書作者以不同時空、不同女性與藝術家的身分撰寫信件與回信,寫給二十位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三○年代的藝術家,宛如葛楚德當年匯聚各方藝文精英的藝文沙龍。

──李梅齡/資深藝術媒體人

好評推薦  黃海鳴/臺北市立美術館 館長

章節試閱
收信人: 愛麗絲.B.托克勒斯(Alice B. Toklas 1877-1967)/美國/葛楚德.斯坦(Gertrude Stein)的伴侶

發信人: 作者



親愛的愛麗絲.B.托克勒斯女士:

兩年前的夏天。一個下雨的黃昏。台北。我見到你──在電影《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2011)中──你看來是那麼瘦小,只有幾個鏡頭幾秒的出現。我也看到你的伴侶葛楚德.斯坦(Gertrude Stein)。跟你相反,斯坦看來是那麼強壯,精力充沛,對周邊的人都關顧感興趣,扮演著好些文化人圍繞的核心。因為這個緣故,在電影中想寫小說的男主角對於能夠得到她的意見趨之若鶩...
顯示全部內容
推薦序
☆本書作者以不同時空、不同女性與藝術家的身分撰寫信件與回信,寫給二十位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三○年代的藝術家,宛如葛楚德當年匯聚各方藝文精英的藝文沙龍。

──李梅齡/資深藝術媒體人

☆像電影《午夜巴黎》中主角半夜闖進美好時代。讀信中,我很快被一組組靈魂附身,一端在寫信,另一端在讀信。--黃海鳴/臺北市立美術館 館長

  

☆與巴黎的一場跨時空的愛情,點滴匯流成藝術長河。───彭怡平/《風雅堂》藝術總監



美好年代的紙上沙龍

李梅齡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西方文明史上的美好年代(Belle Epoque),舉...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推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