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歲後零內耗溝通術別教出混蛋過曝世代季暢銷讀冊選讀0元二手書三采暢銷72折起升職兵法離開學術界正確犯錯巨人思維艾蜜莉存股術高木直子更新粒線體
暫不供貨

印度生死筆記(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山田真美|譯者:長安靜美

出版社:先覺出版

出版日期:2006-08-31

ISBN/ISSN:9861340653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暫不供貨
文字字級

顛覆死亡觀念,找到真我
想不到,我會在初來乍到印度的第三天,就被躺在街角沒有眼珠的屍體絆倒,還整個人就這樣趴在上面……
身邊的印度人熙來攘往,有人輕輕避開,也有妙齡的美麗女子拉起優雅紗麗的裙擺,毫不以為意的越過去。我雖驚訝意外,卻也奇妙的悟及──「這就是進入印度的洗禮」。

☆《讀賣新聞》《每日新聞》《日經新聞》《產經新聞》……日本15大報刊好評推薦!
☆日本圖書館協會選定圖書!
☆附精采特別訪談〈達賴喇嘛談死亡〉


印度,一個對生命極其嚴苛,卻又異常寬大的驚人國度
在印度遇見無數的「死」,使我更清楚遇見自己,也體悟到什麼是「生」。


活著的人真的能與死對話嗎?這本書漂亮的、而且或許是全世界最確實的回答了這個問題。書末所附與達賴喇嘛的對談,真箇是壓軸之作!
日本名作家,森村誠一

人人皆有一死。這件事我們心知肚明,但自從人類有歷史以來,不拘男女老少,人人皆為死愁煩,原因就在,大家都怯於真實的面對死亡。看了這本書,我終於有勇氣去接受這個事實了。
日本名演員,三國連太郎

對不輕言死亡的我來說,這本書的讀後感真是複雜難以描述。人活著,其實必須了悟我們乃是「必死之身」,因此而懂得尊愛生命。
書評家,神谷惠

當我們靠近一個悠久時間的長河時,或許會讓今天的生命更見光輝。透過印度,我們能學到的,就是「遇見自己」。
《每日新聞》(信濃版)

本書作者所寫的,不是抽象的死亡概念,而是「屍體」這個死亡的見證、死亡的殘渣。……其中和達賴喇嘛針對「自殺」所做的探討,更是意義深遠。
《產經新聞》(北海道某修道院長,高橋重幸)

在印度,死者不過是單純的物體,魂會經過輪迴轉世再生。……全書讓我深受感動,原來「死」就是「生」。
《朝日週刊》

作者透過親眼目睹無數的屍體,而達到「性命尚存的人,也只是在活出今天、活出明天罷了」的境界。這樣的過程充滿極大的張力。
《讀賣新聞》

本書受到各大傳播媒體的熱烈稱讚與推薦,也被選為日本圖書館協會選書。身為責任編輯,我認為這會是一本經歷漫長歲月也不致褪色的長銷書。
名編輯,芝田曉




火車即將從德里車站出發之前,有一群人急急忙忙跳上車。
他們各自帶了二到三個巨大的行李箱,和好幾個滿到眼看著就要破掉的麻袋。
最誇張的是他們四個人一起吆喝著搬進車廂裡的巨大木箱。
「喂!這個箱子,不能再想想辦法嗎?要不至少不要橫放,豎起來靠在牆上,用繩子綁好固定避免倒下來,不是比較妥當嗎?」
「真對不起,我們本來也想選一班空一點的火車的,可是不搭今天這班車運走的話,裡面就會壞掉。但要是把箱子豎起來,恐怕我父親會生氣……」
「你說裡面會壞掉……箱子裡面到底裝了什麼啊?」
男人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說:
「箱子裡面是我父親。」
「你父親在這箱子裡?」
「是啊!裡面是我已經過世的父親。」

之後的三十個小時,我度過了從未經歷的忐忑時光。
由德里出發的列車,越接近喜馬拉雅,車廂也左右搖晃得越厲害。
每次列車只要經過大轉彎便會劇烈晃動,讓我不由得提心吊膽,擔心腳下的木箱是不是就要打開了……
(摘自〈與棺財同行的火車之旅〉)

作者簡介:

山田真美(Yamada Mami)

日印藝術研究所語言中心所長(印度政府認可之法人機構)。一九六○年生於長野市,明治學院大學畢業後,赴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進行抹香鯨洄游研究。其後應印度文化交流廳之邀,進行印度神話之調查與研究,並自一九九六年起旅居新德里六年,為日本知名「印度達人」,對印度生活、文化的引介推廣極受歡迎,亦曾參與廣告、戲劇節目演出。主要著作有以古事記之謎為主題的小說《在黎明的夜晚》、暢銷英文學習書《豬太郎與貓熊的英文間諜大作戰》。翻譯著作有論及二次世界大戰祕史的《不苟活受囚虜之辱》等。關於本書,作者自述:「我想寫一本到最後都能為人留下希望的書。」

個人網站:http://www.yamadas.jp/mami/

章節試閱
行腳屍山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六日星期二。這一天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近郊發生的事,我想我終此一生都不可能忘記。散布在廣大棉花田的三百五十一具屍體,猶如一座屍山。焦黑的、支離破碎的,強烈的惡臭令人不禁掩鼻。才剛斷氣不久、尚有柔軟觸感的人體,就這樣橫躺在腳邊。不斷傳來的聲音,聲音,聲音,呼喊著親友的名字,在暗夜中狂泣。那簡直就是煉獄圖,也是我至今看過的所有景象中,最殘酷,也最血腥、最非人的光景。當時,我為了研究印度神話而與家人住在新德里。這當然不是第一次到印度,自一九九○年首次踏入印度以來,我已經到過這個國...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章節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