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與意識形態猶太教哥布林模式媽媽是房子兒童選讀零內耗溝通0元二手書季暢銷讀冊選讀三采暢銷72折起升職兵法五十歲後正確犯錯別教出混蛋更新粒線體艾蜜莉存股術高木直子
暫不供貨

台北謠言(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阮義忠

出版社:行人文化實驗室

出版日期:2012-04-25

ISBN/ISSN:9789868780699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184

書況:普通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暫不供貨
文字字級

台北和所有現代化城市一樣,變化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往往令人來不及捕捉,拍下來的景觀過不了多久,就成了褪色的過往。──阮義忠

1975年至1988年是台灣社會力逐漸爆發的年代,當時經濟急遽發展、政治開始鬆綁,台北正是其中變化得最快、最徹底的城市。攝影家阮義忠在台北街頭捕捉各種景象,希望呈現當時台灣在瘋狂追求經濟成長時,病態的面向。

這個計畫原本稱之為「台北」,但後來阮義忠覺得自己的照片無法替台北勾勒出完整的輪廓,一直到他想到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曾說的話:「為一座城市造像是一件永無止盡的事,如果開始嚐試去做,本身即是犯了自視過高的毛病……但它只不過是城市的一則謠言罷了;沒有意義,也不會流傳下去。」因為這句話,他放棄「自視過高」的「完整」構想,重新利用「謠言」的隱喻,選出一系列呈現台北真與虛的照片。

二十多年後,在全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南方都市報》(169萬份)的邀請下,阮義忠拿出這批照片,為每一篇照片寫出背後的故事。於是許多曾經存在、如今已消逝的台北面貌重新出現:高檔消費場所美麗華飯店、被視為前衛設計的IBM大廈、西區的金像獎戲院、歇業重整前的統領百貨,西門町裡的相機老師傅、上街頭抗爭的老農民......。

這些過去可能為了呈現「病態」的照片,三十年後時移事往,成為讀者感受城市變化、城市歷史的重要線索。而阮義忠本人,也因為這些年來的心境變化,也開始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台北。於是,台北不再是謠言,它或許有病態的過往、錯誤的發展,但都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所在。

作者簡介:

阮義忠

1950年出生於台灣省宜蘭縣,23歲開始攝影,出版《人與土地》、《台北謠言》、《四季》及《告別二十世紀》等十本攝影集。論著《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被視為海峽兩岸的攝影教育啟蒙書,所創辦的《攝影家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雜誌被譽爲攝影史上最具人文精神的刊物之一。攝影作品被海內外重要機構展出及收藏,規模最大的是2009年廣東美術館為其舉辦的個展〈一個時代、一本雜誌、一個人── 阮義忠 • 轉捩點〉。現為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教授及佛教慈濟基金會志工。

阮義忠紀錄社會現象的任務其實始於七○年。他在臺北一家雜誌社找到第一份工作,而當時這座城市正經歷著最重要的都市化階段。由農業生活轉變成工業生活的混亂狀態,挑起他逃離都市的衝動。對於一個極度厭憎自己在鄉下渡過的童年歲月的鄉下小孩而言,阮義忠認為自己的攝影史是對個人成長的自我批判。 

「人與土地」是他對自己年輕時所排斥的鄉村生活的觀察,歡慶著這位藝術家在重新發現自己對成長的那片土地與同胞的愛慕之情時的喜悅。塑造他早期生活的農業社會之人文價值,與臺北這座城市的疏離恰成一強烈對比。

「台北謠言」由混亂的基礎結構、擁塞的交通、虛假的建築、工業廢棄物和污染所造成的醜陋景象,以毫不妥協的現實主義在閃爍的廣告看板和霓虹燈後蔓延。隱藏在混亂的真假價值背後的『謠言」,諷刺的以大量的心理和社會的矛盾,呈現在阮義忠的鏡頭下。

經過三十年,阮義忠執筆寫下每張照片背後,一篇篇動人的故事。這兩本攝影文集,不但記錄台灣近年珍貴畫面,追尋台灣經濟快速發展年代,都市與農村生活型態改變的強烈對比,更是攝影大師回首過往,重新審視自我追尋的軌跡。

本文部分節錄自Becky Cho/英國St.James Press出版社 1995年出版《當代攝影家》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林懷民、畢恆達、黃春明、漢寶德、戴立忍

「阮義忠是位百分之百的人文主義者,頑固地堅持著報導攝影。他還有一項在攝影家身上很難見到的特質,那就是能以批評的態度來整理、編輯自己的作品。數十年來,阮義忠以超乎尋常的熱情與洞察力,全神貫注於紀錄臺灣的社會現象。」──Becky Cho/英國St.James Press出版社1995年出版《當代攝影家》第三版,第556頁
章節試閱
八又二分之一和一又二分之一

費里尼的電影《八又二分之一》像部天書,看不懂的人也不敢批評,大家都被大導演天馬行空的敘述給迷惑了。主角不折不扣是費里尼本人的投影,希望在現實人生和夢境世界的混沌交界找到出路。看這部片子時我剛讀高一,羅東鎮上的小戲院聲光效果不好,看得我一頭霧水,只覺得過去、現在、未來全給攪混了。

儘管如此,很多畫面依舊深印在腦海裡,彷彿是往事的一部分。我在二十歲前寫過五篇短篇小說,處女作取名〈一又二分之一〉正是借自費大師。主角A君和B君先後出現在看似獨立、實則串連的兩個故事當中。A君在每天...
顯示全部內容
作者序
只是一則 謠言罷了

我在以整理中國民間文化為己任的《漢聲》雜誌學會攝影,因此很自然地便以記錄台灣農村為創作題材。但長久以來,台北既是我的生活之都, 也是我的工作所在,不用相機去記錄它是不可能的。

台北和所有現代化城市一樣,變化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往往令人來不及捕捉,拍下來的景觀過不了多久,就成了褪色的過往。

這往往使我覺得把不住這城市不規則的脈博、跟不上它不規律的心跳, 因此也拍不出像農村那樣有溫度的照片。我甚至不曉得該如何為此系列取個合適的題目, 直到有一天突然想起,我景仰的攝影大師尤金‧史密斯(W...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序言 只是一則謠言罷了

今與昔
無聲的愛與恨
用力擦亮台北
銅像仍在,人可少多了
找尋另一半
萬國旗下的物欲之火
照見存在或消失
看不見的大包袱
八又二分之一和一又二分之一
電影總有散場的時候
不確定與不具象
囚禁不住的夢
臉孔與面具
仁愛路上的時空交錯
丈量天地與身心
幾分是真,幾分是假
成人世界的迷障
城市迷宮的出口
在城市尋找安身之地
新公園的恐龍
520農民運動
萬物被光洗凈

聚與散
那朵雲
大台北左岸
何種動物、何類人物
歷史的殘影
張三的歌
一輩子去一回
被光線牽動的傀儡
溫習戀愛
...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作者序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