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歲後零內耗溝通術別教出混蛋過曝世代季暢銷讀冊選讀0元二手書三采暢銷72折起升職兵法離開學術界正確犯錯巨人思維艾蜜莉存股術高木直子更新粒線體
暫不供貨

必須讀《四書》?(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思想編輯委員會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ISSN:9789570839982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52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暫不供貨
文字字級

本期的專輯是「《四書》應該必讀嗎?」,起源是民國100年10月22-23日,台灣哲學學會假台北醫學大學舉辦2011年度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除發表60餘篇專業論文之外,大會也特別設立了「四書納入高中必選教材是否合宜?」哲學論壇,邀請各界賢達各抒己見,並與在場學界人士切磋琢磨,共同探究其中所涉及的議題。

本期的訪談人物有高放先生和獨立紀錄片導演艾曉明女士;思想評論單元有談李斌的歷史主義繪畫、評劉小楓的施特勞斯轉向等;思想對話單元是對談動物倫理與道德進步。

致讀者
2006年《思想》復刊之初,曾在〈出刊說明〉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基於全球化的現實趨勢與中文的國際性格,我們想要建立一個跨越國際的中文論壇,不願意再劃地自限。南洋、港澳、東亞、北美、乃至於歐洲、大洋洲各地使用中文的知識分子,都將是我們的作者與讀者。」
如今這份刊物已經出刊二十一期,積累了眾多作者數百萬字的心血文字,也探討過台灣、大陸、香港、澳門,乃至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地的多樣議題。然而回首清點,自問當初的心願實現了多少,答案卻令我們汗顏:努力或許並未唐捐,成果卻仍嫌貧瘠。究其根本,編者不夠努力固然是原因之一,不過紙本刊物的流通受到很大的限制、「尋找讀者」的成本太高,也是原因所在。

為了舒緩這些困難,最近我們在新浪微博建立了「思想Reflexion」官方帳號。透過微博,我們既可以將新出一期的目次儘快傳達給外地的無數讀者,也準備逐漸將以前各期的合適文章貼上微博,讓無緣見到紙本刊物的讀者也有機會讀到這些文章。藉這個途徑,這份刊物可望跟散佈廣遠的更多讀者對話;這是一件令我們興奮與告慰的事,盼各位讀者多多關注、利用這個新的交流平臺。

回到這一期的內容,所刊文章的來源地覆蓋甚廣,除了台灣,還包括了馬來西亞、日本、香港、歐洲以及中國大陸。這些文章或者觸及了獨特的在地歷史,或者發展了只有在特定環境中才能進入視野的問題意識,又或者提出了在其他地方尚未排上「日程表」的議題。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期好幾篇文章中,「歷史」都是反思與推敲的焦點。

一旦涉及歷史,李公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所提出的「批判的歷史主義」,應該是一個很有分析力量的觀點。「歷史主義」本來是一種保守的卸責路徑;它將一切發生的事情「歷史化」,從而解消了個人的能動性與責任。但李先生在分析畫家李斌的文革繪畫時,卻借由「批判的歷史主義」指出,所謂「歷史化」同時也是反思者以高度的倫理自覺捲入歷史。因此我們如何面對歷史,也構成了歷史之所以如此的成素,「過去」變成了一個沈重的倫理問題,要求反思者藉著記憶,正視自身的自私與冷漠,節制道德上的優越感與不在乎。吳乃德先生談台灣的二二八受難「人數」的爭議,所突出的也是「我們如何面對歷史」的倫理思考,強調歷史倘使作為正義的法庭,它除了追尋真相、安慰亡靈之外,更應該按照「民主和正義社會應有的審判方式」面對歷史,用這種具有高度倫理涵蘊的方式不自外於歷史。

梁文道與錢永祥兩位對談關於動物的倫理思考,所關注的固然是「動物倫理」這個新生題目,但是其思考的脈絡仍然是人類的「道德進步」這個幾個世紀以來的老話題,並且試圖讓這個老話題獲得新的生命。梁文道先生借用列維納斯的「臉」,說明道德關係的基礎所在。對於一般以平等或者人道為基礎的動物倫理學論述,這是很激進的挑戰。畢竟,倫理的關係應該不祇是普遍規則的適用,或者發揮情緒愛心,而更應該涉及生命之間的「表達」與「互動」,其背後預設了有生命、有感受的主體的存在。梁文道把這個分析應用到人與動物的關係上,相信會引起許多人的共鳴,也會引起更多人的不解與質疑。

本期的專輯以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發表臺灣哲學學會與本刊合作舉辦的「《四書》必選」座談會,檢討爭辯教育部將四書列為高中必選課程的是與非。讀者可以發現,爭論者在表面上意見強烈、立場鮮明;不過讀下去,又會發現大家接受的論述基本理路與評價原則是極為接近的。正反兩方的差別所在,似乎多在於「判斷」與具體的評價,少在於「原則」與所嚮往的教育目標。對這類公共議題的爭辯,意義或許就在此:我們爭辯,不是為了找到最好的政策與方針,而是在社會上形成相互學習與適應的習慣。讓社會成員相互學習與適應,才是公共說理的真正價值所在。

章節試閱
歷史記憶中的模糊與未知:二二八死難人數的爭論(吳乃德)

歷史記憶幾乎是所有民族認同的重要基礎;幾乎所有的民族主義論述也都以民族的歷史為重要素材。這些歷史記憶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捏造的;歷史傳統可能延續自真實的歷史,也可能是當代的創造。無論真實或捏造,延續或創造,沒有歷史記憶的民族認同幾乎無法想像。正如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所說,「要消滅一個民族,只須消滅其歷史。」而歷史記憶、或集體記憶則是「懷抱民族意識的個人,組織其歷史的基本原則。」

歷史記憶並非「民族主義計畫」的專利。在民族認同早已解決的國家...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徐 勝╱東亞人權的探索
高全喜╱論中國自由主義的政治成熟
潘婉明╱戰爭‧愛情‧生存策略:馬共女戰士的革命動機

■思想訪談
陳宜中╱政治體制改革的先聲:高放先生訪談錄
葉蔭聰╱挑戰麻木和無力感:訪獨立紀錄片導演艾曉明

■思想對話
錢永祥、梁文道╱動物倫理與道德進步

■思想評論
李公明╱批判的歷史主義繪畫:懺悔者的歸來——寫在「生於1949:李斌畫展」前面 155
胡昌智╱《朵伊森傳》簡介
蘇光恩╱哲人的面具:評劉小楓的施特勞斯轉向

■必須讀《四書》?
台哲會論壇╱《四書》應該必讀嗎?──又一次爭議...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章節試閱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