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把讀者大眾們當作「最可愛的僱主」(〈童言無忌〉),思索如何在出書時給大家「加值服務」,讓讀者得到更多,其實也就是讓自己得到更多,〈「卷首玉照」及其他〉把這個邏輯說得很分明:「我的小說集裡有照片,散文集裡也還是要有照片,理由是可想而知的。紙面上和我很熟悉的一些讀者大約願意看看我是什麼樣子,即使單行本裡的文章都在雜誌裡讀到了,也許還是要買一本回去,那麼我的書可以多銷兩本。我賺一點錢,可以徹底地休息幾個月,寫得少一點,好一點;這樣當心我自己,我想是對的。」文章裡告訴我們,她如何對這張預備擱在書裡的照片在意,如何到印刷廠去修改、囑咐。


張愛玲大紅於太平洋戰爭時期,一九四零年代前葉,由日本與汪精衛政府控制的上海。今日傳誦的名篇,〈金鎖記〉〈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封鎖〉〈公寓生活記趣〉〈燼餘錄〉〈愛〉等等,都是當時的作品。反而是一九五零年代以後的創作,無論是小說或散文,除了鑽研張愛玲的學者或者是徹底的粉絲,否則是不大被提起,加上〈天才夢〉裡自我塑造才高又笨拙的形象,和那句「成名要趁早呀,來得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使得她一直以天才少女的形象流傳。其實,張愛玲創作時間很長,包含那些修改、重寫、翻譯自己的作品,以及為《紅樓夢》考證、致力於國語本《海上花》的工作,年深月久,她從「奇裝炫人」(戰時上海某雜誌對她的諷刺語)變成了避世的、孤獨的婦人──是啊,天才少女也是會衰老的。

 
 

作為不那麼標準的張迷(真正的張迷,能記住《半生緣》裡顧曼禎和沈世鈞重逢究竟是哪一天,或能為得一部《傳奇》初版本或《十八春》賠上奶粉錢),張愛玲越複雜才越可愛。她不是女神,也不是外星人。在文本、信件、各種他人回憶中讀到她不僅僅有諷刺的、冷徹的眼光,對通俗與鮮艷色彩有難言的愛好,也有膽怯、恐懼、煩躁、委曲,才真真感覺「祖師奶奶」與我們同在人間,而非神壇。


也還記得大學時代修陳芳明老師的課,談到唐文標所編《張愛玲雜碎》、《張愛玲卷》、《張愛玲資料大全集》,苦苦蒐羅,挖作家未必願意再被見到的陳年材料,弄得張愛玲也很不高興。陳老師略帶玩笑的說:「何等強烈的愛才能讓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這樣緊追不捨?」後來讀到季季的文章,提到唐文標搬四百本《張愛玲資料大全集》的剩書回家(因為張認為侵權,出版社方面就停止發行),太過辛苦,治療過的鼻咽癌傷口隔日竟出血不止,後不治去世,「愛張愛玲愛到賠掉一條命,現代文學史上也僅老唐一個人啊」。


要窺得張愛玲複雜的創作與心靈,得接受她在不同年齡層、不同生命情境下的創作變貌。〈第一爐香〉式的豪華與衝突,「寶藍瓷盤裡一棵仙人掌,正是含苞欲放,那蒼綠的厚葉子,四下裡探著頭,像一窠青蛇,那枝頭的一撚紅,便像吐出的蛇信子」這樣過份的比喻,與〈色,戒〉裡寫王佳芝「腦後有點寒颼颼的,樓下兩邊櫥窗,中嵌玻璃門,一片晶澈,在她背後展開,就像有兩層樓高的落地大窗,隨時都可以爆破」的緊張與虛無,哀感頑豔的程度有別,前者似乎讀起來更過癮,更「張愛玲」,然而後者,卻更有一種冷涼人生,如戲如露之感。


本次張愛玲專題,書單部份共提供六十餘本繁體相關著作,包含張愛玲原創作品、翻譯作品、傳記、考證、書信結集、重要學術研究、同時代重要著作(如蘇青胡蘭成秦瘦鷗)、以張作為源頭的衍生創作(如李歐梵《范柳原懺情錄》等),以及涉及張愛玲的幾本散文著作(如李桐豪《綁架張愛玲》)等。至於學界討論熱切的「張派」、「張腔」,被點名者甚多,大方承認者有之,極力迴避者有之,態度曖昧者亦有之,未免掛一漏萬,或觸動敏感神經,在此不列,有興趣者閱讀王德威等人著作,自能覓到名單。再者,簡體著作中,與張愛玲相干連者,也是汗牛充棟,列不勝列,甚至有些資料得在簡體初版品中才能找到,例如被稱為「最早的張派」的東方蝃蝀(李君維),他在一九四零年代仿張愛玲筆調寫的小說,學者將之「出土」後,目前尚未印行繁體版。然而,僅僅展出繁體字出版品,已足夠使人略窺「張學」氣候。


六十餘冊,大抵還是使人眼花撩亂,因此,再從中擇取張愛玲原創作品七本(包含小說與散文)、語錄與友誼紀錄一本(為宋淇夫婦與張愛玲之間的情誼明證)、書信集一本(張愛玲與夏志清的通信)、相關研究一本(李歐梵教授著作)、與張愛玲兩次婚姻對象相關的書籍二本(胡蘭成賴雅),共十二部書,作為主要推薦──閱讀這些著作,能夠較快瞭解其人其作,且不失周全。這十二部書同時附有相關閱讀推薦文,方便讀者抓住梗概。同時也要說明,張愛玲相關研究著作眾多,此處未將奠定張愛玲文學史地位的夏志清《中國現代文學史》放在首要考慮,主要是因為該書是史類著作,並非專論,同時,考量到一般讀者的接受,也不選學術氣味太強的著作,則李歐梵教授清晰流暢、觀點別緻、寫作介於學術與散文之間的《蒼涼與世故》這本小書,充分點出張愛玲的現代性,就成為最理想的讀物了。


總括張愛玲一生,她曾經曇花盛放在戰時上海,文字與才華、服裝與風度,天才文學少女當然可以炫世;中年以後移居海外,掙扎突破,追訪新途,成為英文暢銷作家的夢想或許破滅了,卻磨出了風味迥異的中晚期創作,以及國語本《海上花》和文學考證《紅樓夢魘》,同時,她逐漸減少與人的往來,長期保持通信的友人寥寥可數,炫世之人成了避世之人。然而,無論炫世或者避世,她的生命與創作已然是傳世的了,給予我們啟示,而非刺激,那啟示不限於時空與性別,像銀閃閃的探針,又像通透的撫慰。

 
 
 
 

| 傾城之戀 | 紅玫瑰與白玫瑰 | 色,戒 | 半生緣 | 秧歌 | 赤地之戀 | 怨女 | 小團圓 | 雷峰塔 | 易經 | 華麗緣 | 惘然記 | 對照記 |

| 紅樓夢魘 | 海上花開 | 海上花落 | 張愛玲譯作選 | 張愛玲:電懋劇本集 | 紅樓夢校注 | 海上花列傳 | 我的姊姊張愛玲 |

| 張愛玲的世界 | 張愛玲私語錄 | 百年家族‧張愛玲 | 張愛玲的世界‧續編 | 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 | 張愛玲來信箋注 |

| 張愛玲學校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色戒愛玲 | 孔雀藍調:張愛玲評傳 | 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 |

| 蒼涼與世故:張愛玲的啟示 | 今生今世,此時此地:張愛玲、蘇青、胡蘭成的上海 | 綁架張愛玲 | 婦女與中國現代性 |

| 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 | 范柳原懺情錄 | 香港的白流蘇 | 結婚十年 | 秋海棠 | 零度看張 | 從諾貝爾到張愛玲 |

| 尋找張愛玲及其他 | 浮花飛絮張愛玲 | 中國現代小說史 | 小說中國 |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 | 張愛玲學 | 閱讀張愛玲 |

| 再讀張愛玲 | 張愛玲:文學、電影、舞台 | 張愛玲:傳奇、性別、系譜 | 今生今世 | 張愛玲與胡蘭成 | 張愛玲與賴雅 |

| 她的城‧張愛玲地圖 | 張愛玲的文學史意義 | 佛洛伊德讀張愛玲 |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影像、書信、出版 |

|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小說(1952-1955) | 研讀張愛玲長短錄 | 上海神話:張愛玲與白先勇圖鑑 |

| 當張愛玲的鄰居:台灣留美客的京滬生活記 | 張愛玲一百句 |

 
 
 
 
《半生緣》

李亭葳 : 這是一個屬於星期六的故事,一個關於時間、緣分、等待與錯過的故事。《半生緣》裡一星期只有六天,星期日只存在於期望之中,永遠不會來臨。

 
《對照記》

何尚融 : 記憶會老去,而我們藉著照片凝固記憶。一張張的照片隨著時間泛黃、褪色,隨著人生步履流轉遷移而零落散佚,然後我們就此不復記憶。

 
 
《紅玫瑰與白玫瑰》

李安婷 : 看文字敘說或許覺得張愛玲銳利雙眼看穿許多人世虛偽和顧慮現實的殘忍,她毫不留情的時而諷刺,時而冷眼旁觀;但寫故事角色中的心情曲折,能抓住人的心思幽微,又未嘗不是一副敏感且帶著憐憫、理解的心腸才能寫就。

 
《色,戒》

劉冠麟 : 《色,戒》為張愛玲的晚期作品,其文字色彩不若早期的《第一爐香》、《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來的艷麗,筆法與鋪排上較為內斂、沉穩,卻把愛情描繪得更刻骨,有種直見性命的況味。敏感的張迷,或許會將易先生和胡蘭成做聯想。在張愛玲結束了與胡蘭成糾纏的愛戀,完成《色,戒》的同時,腦中是否也曾閃過胡蘭成的身影呢?

   
 
《張愛玲私語錄》

林禹瑄 : 張愛玲的孤僻是自己都承認的(「我姑姑說我事無大小都不必要地遮遮掩掩」,1992年3月信),因而一生中往復書簡雖多,能見她拋開小說裡冷看蒼涼的姿態、坦然暢所欲言的,大概就多只在她寄給宋淇、鄺文美夫婦的信札裡了。他們三人自1952年在香港相識,到1995年張愛玲將遺產相託後於洛杉磯離世,知交四十餘年,真正同地而處的時間卻不過四年,六百多封的魚雁往返便於焉成為這段傳奇情誼最佳且唯一的註腳。

 
《小團圓》

蔡佳柔 : 她獨特的敘事方式在那繁華而混亂的大時代底下,更顯真實貼切!亂世當中的男女糾葛,時時牽引著整個家族的精神脈動。《小團圓》中訴說著清末沒落貴族家庭的病態,亂倫、抽大煙、揮霍、墮落,以及中國傳統封建制度遺留下的畸形風俗產物,在在束縛著那個保守年代裡的西化新女性,就像書中的蕊秋、楚娣、盛九莉;但她們,卻反抗著那些束縛,窮極一生追尋愛。

     
 
《今生今世》

梁維珊 : 《今生今世》可說是獨樹一格的自傳,寫親情、寫愛情,寫的盡是人生的故情事。起先胡蘭成的文字讀來是溫的,他筆下的童年記憶,勾勒的是貧窮農村及舊時中國家庭的生活型態;彷若回頭觀望走過的道路,那最初的足跡,總有幾步看來依舊清晰。

 
《蒼涼與世故》

廖建華 : 李歐梵寫這本書,根本是以一個「戲迷」的模樣,在已沏完茶並匯滿了各款瓜子的桌上,不疾不徐地坐下。台上在演,台下的他說著,倒也不是因為怕客官不懂,只像是那嚼動著的嘴,不能停止,一種饞罷了。

       
 
《華麗緣》

陳力慈 : 張愛玲對美醜、對愛與不愛、對相信與不相信、對入迷與不入迷的拉扯,這些都是她的小說中的深層情緒。在《華麗緣》之後,我往前調整了和她的閱讀距離,不同於以往所熟悉的小說閱讀經驗──張愛玲實體的思想與情感,一頁頁血肉可觸地攤白在我眼前,像是忽然之間多年久別的人來敲我的房門,驚異又熟悉,有時竟有滿眼酸糊的衝動。

 
《傾城之戀》

陳姿含 : 花開極盛,繁華轉瞬枯萎。這是張愛玲小說一貫式的殘忍,銳利狠透地刺痛她的讀者。儘管如此,我總捨不得移開視線。那傾頹的,崩毀的,此城,彼地,她和他的傳奇,曾經絢爛華麗,花開遍地。然而,我們也都明白,再怎麼聰穎美麗,終究逃不過碎落一地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