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導讀 / 嘉世強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是村上春樹第四部長篇小說,也是最後一部主角沒有名字,僅以「我」稱呼的小說。本書以兩個不同世界,分別名為「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敘事主角是兩個相異時空中的我,分別是作者筆下冷酷異境般的未來東京中「現實的我」,與在虛擬想像出世界末日中「潛意識的我」,兩段敘事交錯舖展出互相進行卻也互相呼應的故事,是一部極具科幻和未來感,既博學又炫學的小說巨著。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全書以兩個主角「我」,各自主述,兩段敘事交互進行,共分四十章,長達五百頁。村上春樹於1985年寫作本書,時年36歲。兩年後,村上春樹寫出銷售突破四百萬冊的名作《挪威的森林》。雖然銷量及名氣不如《挪威的森林》,但評論界普遍認定《世界末日冷酷異境》是村上春樹最出色驚人且成就最高的長篇小說,本書榮獲谷崎潤一郎賞,也是村上春樹在日本文壇獲得最高獎項肯定的作品。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書名十分科幻感,全書從結構到敘事也帶有推理小說和科幻色彩。「冷酷異境」的現實東京裡,主角我是處理資訊的計算士。老科學家因為掌握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獨角獸頭骨,於是企圖將頭骨的資訊交由身為計算士的主角「我」來洗入並洗出,不料卻意外成為實驗的犧牲者,只剩下24小時的壽命,「我」在女圖書館員的陪伴下,驅車前往碼頭,度過生命最後的時光。

相對的在「世界末日」裡的我,身處在意識創造出來的虛擬世界。它像一個被高牆隔絕的小鎮。這個意識世界裡的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讀夢,「古老的夢」都記錄在無數獨角獸頭骨上。「我」不能理解自己是怎麼進入這裡的,此處四週都被高牆圍住,鎮的中央是一條街道,不過進入街道必須捨棄影子。主角就是在失去影子之後,決定要找回從前那個沒有牆且人人都拖著影子生活的世界,於是在女圖書館員的陪伴下,他決定替女圖書館員讀夢,並且試圖找回影子,並進而理解這個世界末日和末日街道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全書充滿著二元對立或平行世界的衝突。除了分立分述的兩個「我」,冷酷異境和世界末日兩個世界也各自一分為二。在冷酷異境裡,組織和工廠兩個集團正展開資訊作戰,這個經驗世界裡在作者筆下特別強調資訊和數據,搶奪及掌握資訊就能控制世界。在世界末日裡,則是自我的分裂,我和我的影子產生對立,影子如同記憶和情感,淪為一種負荷,必須割捨以成全新的我,成為一場意識型態的戰爭。

全書有許多巧妙設計讓兩個世界產生連結又遙相呼應,例如獨角獸的頭骨,圖書館員,或者資訊與記憶,代號與本體,讓全書折射出超現實的光采。村上春樹也在其中探討虛擬vs.現實、生vs.死、固定世界vs.流動世界的對立,在冷酷異境裡的人面對世界末日的威脅,相對地,在世界末日的人們好像進入一個永遠不會終結的世界,失去了極限的世界,宛如失去了記憶和心,就像個冷酷異境。

儘管故事以雙線進行,但本書讀來感覺節奏緊湊、引人入勝,讀者不會淪為結構的囚徒,跟隨兩個看似對立而不相干的「我」,讀者竟能感受到同樣的悲傷並寄予同樣的關懷和希望。村上春樹在《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充分展現了說故事的豐沛能量,不僅能組織龐大結構,架構奇幻場景,並且繁複細節都散發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讀者非但不會感到閱讀關隘,還能興味盎然地享受冒險之旅。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顯然是作家傾注心力展露雄心的大作。日本評論界曾說村上春樹是「最具都市感受性的作家,最能掌握時代特質與節奏感」。本書無無論故事性或抽象性都極為豐富飽滿,我私心認為村上春樹小說能征服全世界年輕讀者,寫作風格並深獲認同,好比cult電影之於影癡,《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是許多重度讀者心目中至高推崇村上春樹的關鍵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