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各樣魚的粿印。
經典款的粿印,正面是龜,背面是桃;特殊一點的,正面是龜,背面也是龜;或者烏龜搭配石榴,都算是粿印裡頭的珍品!直到十多年前,收藏到一隻魚的粿印,讓我第一次開了眼界。
在台灣民俗中,過年一定要吃魚,「年年有餘(魚)」我從小聽到大。魚這個食材並不陌生,但以魚的造型來做粿,真的非常罕見。
我曾經問過幾個台南的前輩,大部分的人都沒印象。只有一位前輩告訴我,早年真的有這樣的「產品」。我追問,是在漁村嗎?得到的答案卻剛好相反。
他告訴我, 在普遍吃不到魚的年代或地方,祭祀或是節慶上,如果需要用到魚,就利用粿印模來製作魚的造型鹹粿,是一種替代。頓時,突然對手邊這個魚的粿印,充滿了尊敬。看著它高度使用所累積的油亮痕跡,心裡想著,這粿印不知道造福了多少無法取得魚貨的家庭,讓他們湊足了「三牲五禮」,也讓他們「年年有餘」。
自從和魚粿印結了緣後,隔一兩年,我居然陸續收藏到花枝(沒錯,真的是花枝!)和螃蟹的粿印,聽說是澎湖輾轉到台灣的。花枝和螃蟹,就不曉得為何是入粿的素材了,也找不到相關文獻。對我來講的體會是:收藏到魚,這些海鮮會自動來找伴,豐富了我的海洋粿印收藏。
這些魚、螃蟹、花枝、蝦子粿印,也不知造福了多少無法取得魚貨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