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邏輯死角,發掘刻版謬誤

林奇伯(趨勢作家)

國際文壇上許多傑出的趨勢作家都出身新聞界,這並非偶然,乃因記者作家具有幾項優勢--他們站在新聞脈動的最前線,到處採訪有趣人物,設法揪出大趨勢裡的關鍵細節,再尋根溯源,爬梳邏輯脈絡,最後提出貫穿全局的嶄新觀點,成就一本好書。

和學者相較,記者作家也較無門戶之見,不拘泥於單一領域,廣泛涉略各種跨學科知識,也因此能旁徵博引,將故事描述得有滋有味,扣人心弦。

在這群人中,葛拉威爾是指標性人物之一。

從《引爆趨勢》、《決斷2秒間》、《異數》,一路到《大開眼界》,葛拉威爾總是挑戰邏輯思考的死角,發掘刻板印象謬誤,並提出顛覆傳統的新思維模式,書寫風格獨樹一幟。尤其,他擅長使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把艱澀知識寫得迷人有趣,讀來既有推理小說般的雀躍感,結局又沒有說教式的論斷,餘韻無窮,刺激讀者思考,《時代》雜誌因此形容他為「說故事天才」。

若以記者專業觀之,葛拉威爾擁有敏銳新聞嗅覺,幾乎每本書的每個章節都可以獨立出來,做為商業雜誌的封面故事了。而他引用的例子也常像腦筋急轉彎遊戲般有趣,特別能引起話題,深受企業家與講師們喜愛,在各種公開演講中一再引用。

例如,「美國人為什麼老是抓不到賓拉登?」「芸芸股民為何不必羨慕巴菲特?」「直覺為什麼在人類決策時扮演重要關鍵?」「科學家可以在3分鐘內準確預言一對夫妻會不會離婚?」

若從整體書寫來看,葛拉威爾所關懷的主題則有明顯的脈絡可循,並練就出專屬於他的獨門武功;此番推出的新作《大衛與歌利亞》,可說是總其成之作。

 

◎總其成,以小搏大

《大衛與歌利亞》沿襲過去引經據典、顛覆傳統的手法,以綿密知識推論來證明「以小搏大」並非只是老掉牙的勵志格言,它還是個事實,也是一門藝術。

大衛和歌利亞的故事源自《舊約聖經》裡的〈撒母耳記〉,當時以色列民族遭到強大異族入侵,敵軍派出身高六米九、身穿堅固盔甲的大巨人歌利亞進前叫陣單挑,企圖一舉打擊以色列軍心;而以色列軍隊面面相覷,無人敢和巨人對戰,勝負態勢似乎已可定論。

然而,在此關鍵時刻,毫無作戰經驗的牧羊少年大衛自告奮勇,請纓迎戰巨人歌利亞;他所使用的武器是再簡單不過的投石器,但情勢卻在石頭拋出的那一剎那產生戲劇化的扭轉--小石頭正中大巨人歌利亞暴露於銅盔外最脆弱的額心,龐大軀體轟然仆倒,敵營軍心潰散,落荒而逃。

過去,這個《聖經》故事常被解讀為「不太可能發生的勝利」;但在葛拉威爾眼中,大衛戰勝巨人歌利亞不只是理所當然,還是「充滿把握的勝利」。

這兩種觀點的差異在於,以往我們認為大衛與歌利亞是「極小與極大」、「脆弱與強悍」、「不可能與可能」的資源不對等戰爭。但葛拉威爾卻以科學角度來分析,認為這其實是一場「輕與重」、「靈活與凝滯」、「速度與緩慢」的戰鬥,大衛佔盡優勢,贏得理所當然。

而且,在葛拉威爾還引述科學家的研究,佐證巨人歌利亞不僅不強,還可能是個行動遲緩、視力模糊的肢端肥大症患者!

利用這個貫穿全書概念的故事,葛拉威爾企圖戳刺的是,如何以科學數據和歷史案例來破解「強」與「弱」的刻板迷思。他認為,歌利亞就像我們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強大敵手,包括冠軍球隊、身體缺陷、獨裁迫害、突來的不幸等等;而我們這些弱小的大衛,可以自己決定是否侷限在刻板的觀點中輕易認輸,或是自創遊戲規則,贏取勝利。

 

◎九個故事,翻轉就在彈指之間

《大衛與歌利亞》全書主要分成三大部分、九個章節,推理清晰,敘事精彩,章章有趣。而且,在每部份的開頭,葛拉威爾都以一段聖經經文當引言,再用全新角度詮釋,宗教的智慧頓時變得極具現代性和實用性。

第一部〈優勢與劣勢,以及優勢的不利〉,論述優勢與劣勢兩者間的關係,試圖顛覆強者概念,告訴我們有時一般人眼中牢不可破的優勢,其實反而是不利的條件。

第二部〈「有益的困難」理論〉,則證明劣勢所造成的處境正好能幫助我們發展出無人能及的優勢,因為「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

第三部分〈權力的有限〉,是我最喜歡的章節,葛拉威爾明白指出劣勢和優勢之間翻轉的關鍵所在。在這部分,開頭引用《聖經》〈傳道書〉的片段:「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

一般〈傳道書〉被視為是所羅門王晚年的覺悟,充滿虛無和消極,但葛拉威爾卻以活生生的故事指出所羅門王消極表面底下所蘊含的積極智慧;那些經文裡提到的「未必」,都不是在否定我們生命中的強項,而是在告訴我們,即使我們極端脆弱,也還是可以因為把握「當時的機會」而扭轉命運。

全書的九個章節中,各自完整敘述一個符合該章節主旨的故事,也是葛拉威爾的獨門寫作方法。這些故事範圍從微觀個人處境,到宏觀歷史變遷,懷抱甚大,妙筆也為讀者演繹出身歷其境的趣味。

例如,他提出「小班式教學未必有利」、「讀名校沒有比較好」、「閱讀障礙是創業家常見的特質」、「戰爭中的空襲轟炸反而讓被害者更有信心」等意想不到的觀點,每一項論證都讓人大開眼界。

以前,葛拉威爾特別愛強調「看事情眼光可以不一樣」,但《大衛與歌利亞》一書更進一步指出「邪惡與不幸所能造成的傷害終究有其極限」,「把自己覺悟到的智慧付諸行動是成敗關鍵」,這對於現階段在微觀個人與宏觀社會兩個層面上都面臨劇變挑戰的台灣人來說,深具參考性和振奮力。

 

◎人如其文,歡迎挑戰

葛拉威爾是典型人如其文的作家,照片中一頭像黑人爆炸頭的亂髮,讓他屢次在機場海關安檢時被「特別關照」;有次在紐約街頭,甚至被當作強暴通緝犯反覆盤查二十分鐘,也是因為他和嫌犯有「一頭蓬鬆頭髮」的簡單共同點。

正因葛拉威爾造型看似離經叛道,文筆又幽默有趣,許多評論人提及他時都愛用「小子」、「傢伙」等詞彙來稱呼或形容,頗有「算你有一點小聰明」的意味。殊不知,文筆與造型的表象,正是葛拉威爾身體力行顛覆人們刻版印象的方式,他親自實踐了「事情並非如你所見」,幽我們一默。

1963年次的葛拉威爾其實已年過50歲,他最早從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地方雜誌社《美國觀察家》做起,度過一段為各大媒體自由撰稿的時光,才獲得進入《華盛頓郵報》的機會,再還跳槽到無數新聞工作者夢寐以求的《紐約客》;若不是對新聞懷抱熱情和努力,要擁有如此完整新聞歷練並不容易,輕挑地把他看做「小子」、「傢伙」,就更容易只把他的著作當做腦筋急轉彎遊戲一樣來看待,而錯過文章裡面的深度意涵。

一本一本寫來,葛拉威爾書寫中關懷的主題就像一道蜿蜒尋答的路徑。他的第一本書《引爆趨勢》先從社會中的微小處下手,探討「觀念的傳染力」,追問為什麼許多來得又快又急的微小事件會突然蔓延,逆轉整個人類歷史?他認為能洞燭「逆轉點」先機者,便率先掌握解決問題和創造潮流的方法。
《決斷2秒間》中,他改從個人的微小處切入,解讀一般人為什麼特別強調「直覺」。全書引用各種科學研究佐證「相信直覺並非盲目」,只要找到人類潛意識解讀事件的細微線索,就能在極短時間內做出正確決策。

《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進一步探討社會和個人的交集點,解讀後天環境的些微差距,就能對一個人的終身成就產生極大影響;出身低微者必須擺脫環境的束縛,才能超凡而出。

《大開眼界:葛拉威爾的奇想》則集結他歷年發表在《紐約客》上的文章,仔細閱讀,可以學到他「發現盲點、跳脫盲點、重新切入」的獨門秘技。

套用葛拉威爾在《大衛與歌利亞》結尾中所說的話:「這世上有太多卓越和可貴的東西來自牧童,他具有超乎我們想像的力量和意志。」面對葛拉威爾排山倒海的知識論述,閱讀者不仿試著也來揪出作者的盲點,挑戰他!

如此一來,閱讀便又增添另一番樂趣。

 

 

************************************************

 

 

優勢,可能是最大的陷阱

肯夢AVEDA 創辦人,生意人.悅日人.漣漪人 朱平

許多人都知道我是Malcolm Gladwell的粉絲,只要有空,一定會看他在The New Yorker的專欄。

Gladwell對於一般大眾習以為常的行為,一直擁有他獨特的見解。他的專長在於讓一些社會科學、心理學或一個想法變得有趣,尤其喜歡將這想法推敲到極致,甚至相反的方向,尋找出讓人眼睛一亮的新發現、新領悟。有人因此而將他創新的論述方式創造一個新名詞–「Glawellian」(葛拉威爾式)。

Gladwell承認, 一直以來他都不是弱勢(underdog),所以對弱勢的特殊情境並不了解。但他卻用另一種角度探討「強者未必強如其表,弱者也未必弱如其表;我們以為的優勢未必真的有利,我們以為的劣勢也未必真的不利」。甚至,優勢反而是最大的陷阱。

 

「門外漢的大膽妄為」

因為門外漢,反而多了自由度可以嘗試新的、任何人連想都沒想到過的方式。因此,若要有以小搏大的可能性,則應該學會如何讓自己保有「門外漢」的心智模式。

我們對許多事情,通常都有先入為主的誤解或受到傳統智慧所帶來的迷思,讓我們失去挑戰或用第三種角度去看事情的能力。看了Gladwell在《大衛與巨人》書中的實例與分析,您會發現許多情況是因為我們「對於力量的愚蠢假定」。力量並不只在於看得見的層面,它也可以來自其他看不見的形式,例如:打破規則、速度、時間、出其不意、態度、意志、勇氣、信念等。

我們很少看到一場籃球賽從頭到尾是以防守戰術、全場緊迫盯人而贏對手的(很少觀眾喜歡看這種球賽)。他們會知道若沒有優秀的三分球手、沒有高大的球員,則只能靠速度、靠腿來打贏球賽。當知道自己是弱勢時,您就必須打破遊戲的規則,找出自己的長項,或培養出強勢對手不屑學習的技能。「一定要能自己決定在哪裡競爭,並如何競爭。」

We Vote with What We Buy!
(我們每次的購買行為都是一種投票,而我用我的消費行為投票給跟我有一樣價值觀的公司、產品與服務。)

台灣社會價值觀的問題,在於仍以「心智上的貧窮」(Poverty Mentality)為主。媒體都喜歡用「貪便宜、高CP值」的人性弱點(又要好康、又要佔到便宜)來主導社會大眾,缺乏建立一個「心智上的富有」(Abundance Mentality)的價值觀。我們要為小孩建立「很便宜且買得起」不代表應該買的價值觀,學著跟小孩說:「沒錯,我是買得起這東西給你,但我『選擇』不買,因為這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

「世上沒有永無止盡地增加能帶來永無止盡好處的東西,所有正面有益的特質、境況及體驗都有其成本,在達到高程度時,其成本可能會大於它們的效益。」–Barry Schwartz

更大、更小、更強、更頂級、更豪華、更便宜,都未必對我們有利。Gladwell甚至舉證說明有錢、有勢,往往是陷阱。書中那位好萊塢男士因為太有錢,反而無法成為他想當的那種父親;哈奇斯中學小班制的親近教學,融合互動的優點,但相對的也有許多缺點;小班制讓有一定數量的「相似同儕」不可能性變低,導致有學習困難的學生缺乏可以學習的同儕。

從美國的小班制迷思,我們知道為了小班制而增加老師、增建教室花了許多錢,以至於沒有多少剩餘的教育經費可用於為教師加薪;提高教職的薪資,才能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做老師。教育的成功不在小班制,而在於有無最好的老師。(最好理想的班級大小人數大約在18到24人之間)

 

為何絕大多數美國人不逃漏稅?

因為美國人認為他們的制度正當。當人們認為政府平等對待每一個人,他們的發聲被聽到,並且有法規確保你明天獲得的待遇不會明顯不同於今天的待遇時,他們就會接受政府及其制定的制度,這就是「正當性原則」(Principle of Legitimacy)。正當性的基礎要素是公平、聲音及可預測性;正當性原則不但用在政府政策,更可用在父母教育小孩、公司治理及社會秩序維持。尤其重要的是,政府得用「正當性」進而使罪犯及暴動者守規矩,就跟規範小孩在教室裡守規矩一樣。

我希望讀者可以花時間了解「大魚小池塘效應」(Big-Fish-Little-Pond Effects by Herbert W. Marsh),由認識心理學裡著名的「相對剝奪感」(Relational deprivation)了解到哈佛(Harvard University)的落後生是非常大而嚇人的池塘裡的「小魚」;而哈特威克學校(Hartwick College)的優異生則是非常宜人的小池塘裡的「大魚」。

我非常佩服哈佛大學的菁英教育學者們,在了解哈佛身為一個大池塘(巨人)有其缺點後,制定了一個「快樂的四分之一墊底者」策略。這也是為什麼哈佛大學會錄取相當數量有運動才能但學業成績比班上其他同學差的運動員;由此可知,巨人並不是不會改變規則贏大衛的。

Gladwell不是沒有批評者(樹大招風的結果),許多社會學、心理學專家認為Gladwell的論述膚淺、不夠拘謹,甚至嘩眾取寵、用結果來推原因、強辯、事後諸葛。只能說他是一個很會說故事的人,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社會觀察家,或創新理論的學者、大思想家。

然而,這些批評並不影響我對Gladwell的喜愛,至少他一直很有理性、很認真的提供我們另一種用不同角度看事情的方法。台灣絕大多數的書,都缺乏「獨立思考」及「合邏輯性」,甚至「論述」的角度。難得「時報出版」一直堅持出版Gladwell的書,至少讓台灣的出版界知道台灣並不缺乏新書,而是缺少像Gladwell這種作家,能將通俗的社會觀察,帶出意想不到的見解。

不可否認地,每個社會、每個人都會對弱勢(underdog)、處下風的人有許多偏愛,沒有人不喜歡「小蝦米搏倒大鯨魚」的故事。在現實的社會裡,我們深知有更多的「巨人贏大衛」的事蹟,只是大家對此沒興趣,更不是新聞。因此我想Gladwell一定也同意,只要了解「大衛贏巨人並不是奇蹟」,則小的確美,但大不一定醜。

 

 

************************************************

 

 

「葛拉威爾服用指南」

吳仁麟(聯合報系媒體創新研發中心總監)

由於常常向人推薦葛拉威爾的書,所以我總被誤以為是他的死忠粉絲。

從多年前開始,我就把葛拉威爾當成某種處方藥來給人服用,有病治病,沒病強身。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本人是個超級大懶人,遇到別人聽不懂又很難說清楚的事,我就會叫他去看葛拉威爾的書,這樣我就省事又省時了。

之所以有這樣的習慣(或者該說是”惡習”),靈感其實是來自於遙遠年代的童年創傷。從小,我就是一個很笨的學生,別人聽一次就會的事我往往聽老師說了三遍還是聽不懂。

但是我臉皮實在太厚,從來不會為自己的無知感到羞恥(簡單的說就是,我這個人有很強的求知慾卻沒什麼羞恥心),總是不斷的向老師問問題,也就這樣養成我很愛問題的毛病(這毛病到今天一直沒好,甚至變本加厲的成了我的工作,我的工作就是一天到晚問問題,很多人被我從不會問到會,也有很多人被我從會問到變成不會)。後來,老師無法忍受我這樣的折磨,於是很滑頭的幫我找了幾位”小老師”,要這些比較聰明的同學來教我,這樣他就不用再應付我了。

長大後,老師教過我的事我都忘了,卻只記得他這一招。所以當我懶得把事情說清楚的時候,就會很自動的切換到”求助葛拉威爾模式”,把葛拉威爾當成我口袋裡的”小老師”,三不五時拿出來用。根據我的經驗,這樣做至少有三個好處:

一、借力使力:讓葛拉威爾幫我說,我就不用說太多。
二、製造錯覺:把葛拉威爾請出來說,別人往往會誤以為我懂得和他一樣多。
三、推卸責任:如果葛拉威爾說得不靈,也不關我事。

所以,很慚愧的,我根本不是葛拉威爾的粉絲。我只是一個長久以來不斷消費他又利用他的投機者,我甚至讓人誤以為我和他一樣聰明智慧。雖然這麼多年來我曾經買了不少他的書送人,貢獻了一些些不成敬意的版稅,但是那背後的動機完全是為了圖利自己。

是天意吧,出版社竟然會找我來幫他的新書寫推薦序,這應該是老天爺要給我一個向葛拉威爾道歉兼贖罪的機會。

所以,我要在這裡以一個葛拉威爾重度使用者的立場,來分享一些心得。

我發現,當我把葛拉威爾的書送給不同領域的朋友,這些朋友也都從自己的專業角度找到了不同的養分和幫助(很自然的,這些功勞也都被算到我頭上了)。

對於單純的只是想透過閱讀以充實人生並打發時間的讀者來說,葛拉威爾就像上好年份的波爾多頂級紅酒,細細品嚐總讓人回味再三。

對於文字工作者來說,葛拉威爾就像高單位維他命。不管是說故事的方式,分析、說理到書寫,只要認真讀了就能快速補充能量。

對於行銷企畫人來說,葛拉威爾就像提神飲料。特別是他對人事物的獨特洞見力,總能給我們另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帶來新的靈感。

對於企業主管來說,葛拉威爾就像極品咖啡,不只提神醒腦,還能讓人深思內省。在看事情時不只見山還能見林,不只見林,更能見樹,總之就是見樹見林更能見山。

對於各行各業的業界精英來說,葛拉威爾就像上等好茶。不管在任何時刻淺酌或深嚐都甘甜美麗,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所以,說到這裡您該可以了解為什麼我那麼喜歡和人分享葛拉威爾了吧!對我來說,葛拉威爾一直是四季皆宜而且可以二十四小時全天候服用的知識營養品。

 

 

************************************************

 

 

葛拉威爾式的經典,顛覆認知

經理人月刊執行副總編輯-齊立文

勵志故事的敘事結構有一種類型是這樣的:以小博大、由弱變強,鋪陳了很多艱辛奮鬥、力爭上游的橋段之後,最終以逆轉局勢的高潮作結。

畢竟大欺小、強凌弱的劇碼太理所當然,結局也太容易預料,以致於有點不足為奇,所以我們都很欣賞、也很享受於「把不可能化為可能」的戲劇張力,一個交織著血淚汗水的拚搏過程。

本書作者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寫《大衛與巨人》這個經典故事時,如果角度也是小蝦米如何扳倒大鯨魚,我猜大概連他自己也不想看,因為根據他過往的「紀錄」,他的寫作題材多是在顛覆人們「習以為常的看法」(conventional wisdom),近來最常被引述的大概就是《異數》裡面提到的一萬小時法則:你看到的橫溢的才華,背後其實是長達十年的積累。

大衛弱,巨人強,一望即知,所以當大衛自動請纓要負起擊倒巨人的艱鉅任務時,所有人都覺得是以卵擊石。故事得以流傳千年,自然是大衛勝了,也寫下了以弱制強的經典。然而,葛拉威爾考諸史料發現,其實大衛贏得很輕鬆,他用投石器發射出一顆石頭,「擊中了歌利亞(巨人)暴露於銅盔外的額頭,巨人倒下,大衛跑過去,拔出巨人的刀,殺死他,割下他的頭。」

葛拉威爾以大衛贏了,以及大衛的靈巧致勝來說明兩個觀念:

  1. 我們認為珍貴的東西,有很多是來自力量懸殊的對立,因為從中會產生偉大與卓越;

2.我們往往錯誤解讀這類對立局面,巨人並非如我們所想的那麼堅不可摧,賦予他們力量與長處的那些特質,往往也正是他們的弱點源頭;弱勢者往往能做出我們意想不到的改變:開啟門徑、創造機會,帶來教育和啟蒙,使原本似乎難以想像、毫無可能的事變成有可能做到。

從第一個觀點來看,如果你知道大衛所具備的投石技能,正是身穿厚重盔甲、行動不便的巨人的「天敵」,你還會覺得大衛扭轉了必輸無疑的戰局嗎?如同葛拉威爾在書中引述的數據指出,過去200年間,在人口與軍力相差10倍以上的強國弱國對戰當中,大國勝率約71.5%,小國勝率近30%;不過,當弱國採用非傳統的戰術或打游擊戰時,弱國勝率大幅提升至63.6%。

換言之,在大衛與巨人的對決中,只要大衛選對方法,他的勝率原本就超過六成。在知道這個事實的前提之下,重新再看大衛與巨人的故事時,你還會從中嗅出堅苦卓絕的氣息嗎?還是你會換上另一副眼鏡,看見一個牧羊少年優雅地智取強敵?

第二個觀點則是本書的重點,表面上的優勢,反而是弱勢的來源,就像巨人有龐大魁梧的身軀,其實是患了肢端肥大症,動作很慢、視力也很差,面對大衛飛射的石頭完全閃躲不及、應聲倒地。

「顛覆」了大衛與巨人的傳統認知之後,葛拉威爾發揮他的專長,透過許多人物訪談與學術研究,最終轉換成一個又一個精采好看的故事,來闡釋優勢何以未必是優勢,以及弱勢何以不是弱勢。

書中提到了「倒U型曲線」,有點近似於「物極必反」的概念,我們總以為資源愈多愈好、財富愈多愈好、能力愈強愈好,但是當事物增長到一個高點之後,邊際效用就會遞減,就像最有錢的人未必最快樂;就像有些原本在各地區在校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進入明星高中或大學之後,因為各路高手雲集,再也展現不出實力,因而對學習與自我產生挫折與懷疑。

書中也提到了「有益的困難」(desirable difficulty)這個詞,意思就是看似會導致你不利、境況變差的逆境,反而是你的優勢,因為你會為了要彌補這項弱點,而進行一種「彌補性學習」(compensational learning),例如有閱讀障礙的人因為無法流暢閱讀,迫使他必須學會專注聆聽;出身貧困或年少失親的人,往往會養成堅毅、勇於挑戰的性格;甚至因為他們天生弱勢,再沒有什麼可以損失的了,反而會獲得意外的自由度,敢於打破常規。

葛拉威爾在書中提到了身為劣勢者、門外漢所獨具的勇氣:因為已經在谷底了,所以可以無拘無束地嘗試新的、任何人想都沒想過的策略。反倒是許多「還不夠差」的人,因為還沒有糟到絕境,所以經常選擇用尋常的方式與強者正面對決、硬碰硬,但是因為資源、力氣終究不及強者,所以出奇制勝的機率更低。

如果說這本書有很大部分談的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想也是說得過去的,亦即艱困的環境、絕對的弱勢,會讓人生出信心,能夠自己另闢蹊徑、創造資源。不過,更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是,當我們很容易就做出往資源多的地方靠攏、擠進最高的學府、搶占主流的市場等抉擇的同時,我們需要的是智慧與勇氣,去盤點自己的資源與能力,質疑自己理所當然的判斷,然後勇敢做出不一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