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聲越過山丘 |
作品《歌聲越過山丘》導讀文 |
導讀人:春天寫作 鄭筱蓉 |
閱讀此書,如品茶般,覺其味道清淡而有餘香縈繞。
陳義芝〈自序〉裡寫道:「雖然這集子裡沒有震駭心魄、血沸神銷的篇章,但求以暢達的文字,寫教自己低迴縈心的人事光影。」的確,書裡的四十七篇散文,像是作者耕耘生命達到一定階段後開始收割的人生紀錄,收割平淡自然卻深刻的那些人、事、物。他筆下的篇篇散文多標誌著時間點,一九七二、一九八三、一九九零年代初......,凡此種種時間的標記,加之數篇「記事本」系列文章,不禁令人揣想,作者是否開啟了一個塵封已久的神祕紙箱,裡頭裝載著自青年時代以來每一年、每一年的行事曆,而後依照時間先後順序,一頁一頁細細翻閱,上頭瑣碎的記事文字具備時空穿越的魔法,帶領作者回到那個時空背景,重新溫習,但更加之以成熟的眼光。
在陳義芝的回顧中,有著許多文壇中晶瑩閃耀的名字,瘂弦、隱地、楊牧、林燿德、簡媜、齊邦媛、蘇雪林、余光中......。作家交遊,在過去報紙副刊曾佔據著重要的牽線地位,陳義芝記錄他長年在聯合報副刊任職的經歷,與作家們親身相處、接觸,交錯出真真實實、有血有肉的互動細節。書中呈現的這群人,不只是台灣文學史、書籍上、報紙副刊中的名字,更組合出屬於一個時代活潑潑的、獨特的文化氛圍。
除了寫他人,陳義芝也寫自己的家庭,以及由家庭引發的各式情感如何在他的生命中迴旋。他的父親自四川來,使他血液裡流動著對四川的故鄉想像,還有一份無以名狀的鄉愁。而幼年時全家在花蓮的居住經驗,雖然他僅留有三歲前的片段記憶,但當他後來回到花蓮找尋到故居時,那份歡欣無庸置疑,因為那是最初的「家」的印象。有了自己的家庭後,為了孩子健康,他曾經與妻兒在陽明山上當城市農夫,辛苦中有著恬淡的幸福。多年之後,大兒子在海外逝世,作父親的他僅能從兒子的遺物手錶思念著孩子,父母的悲傷在他筆下被淡化了,卻仍不免令人讀之心驚肉跳,那是怎麼樣的痛啊!那又是怎麼樣的思念?
書中還穿插著幾禎照片,陶藝家楊元太贈送的雙口陶瓶、無頭的三個希臘女神像、古董青花瓶、蔣勳的書法、他自製的蛇形陶器......,這些物品裡頭有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有陳義芝對美的欣賞、有佛家的禪味、有他對自己生肖的著迷。以物為出發點探究自己過往生命歷程中的點點滴滴進行書寫,也十分引人入勝。
品讀此書的過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陳義芝在〈大雁單飛〉文中所引述蘇珊‧桑塔格的一句話:「回憶把過去壓縮進一個空間,幫助我們認識過去。」這句話可以美好地詮釋這本散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