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綠的夏色裡 |
廖玉蕙作品《在碧綠的夏色裡》導讀文 |
導讀人:春天寫作 何尚融 |
《在碧綠的夏色裡》絕對「著誠去偽」,它是切身之痛,是生活點滴之書。 家人的相聚別離,是生命中最隱密而巨大的拉扯。輯一以〈一株拒絕開花的櫻〉為名,當這株櫻花在十幾個寒暑過後終於開花,她感受到的不只是母親夢想成真的喜悅,還有生命代代延續的雀躍希望。從小,母親用藤條,長大,母親用毒舌,一路鞭策她往安排的方向走去。「……中學時,我聯考失利,淪落到郊區中學,一學年後,她強勢將學籍取出,帶我南征北討,考好幾個學校的轉學考。……其後,我已然成家立業了,她還不罷手,擔心我窩居家裡,沒有出息,領著我拜訪教育界大老,贏得一紙軍校講師聘書。」這樣事事為女兒打算的母親,阻止不了女兒嚮往自由的心,女兒先斬後奏,出走世新大學任教;母親在病痛折磨、消瘦萎頓之際,聽到女兒有機會從私立學校轉任公立教職,渙散的眼神頓時發亮,勉力餐飯、散步復健,「她重燃旺盛的鬥志,一副拚命想讓自己活著,打算親手將女兒送進國立大學的態勢。」母親力抗病魔,只是希望女兒能過一個更好的生活,可是當女兒接獲聘任通知時,母親已經仙逝,「我一輩子追趕著父母的期待,每回都沒讓他們失望,卻似乎總是慢了一步。」曾經的怨憤、掙扎、牽掛,直到樹欲靜而風不止的那刻,成為無盡的想念。 如果說輯一是親密家人的眷戀篇章,輯二「仰望滿天星辰的日子」便是回顧生命歷程的私密手記。成長的故鄉、求學的挫折,工作、教書生涯的點點滴滴,幾經波折挑戰,現在的她,自謙「在時代的浪頭上逐漸退位」,幸有一群溫暖體貼的學生「已然迎向前來」,時時讓她開心、感動。〈人生不相見〉精彩刺激,「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年少的愛戀終是沒有開花結果,綿延的情意卻能牽掛至今,平淡而雋永的交誼,勝卻人間無數。〈那張困惑的臉〉寫出人生的困頓無奈與無可預期。畢業後未出外工作,選擇留在家裡照顧母親的學生F,竟然患了全身性紅斑狼瘡,不願意接觸人群,過著類似苦行僧的日子……,廖玉蕙心疼又焦急,魚雁往返、登門探訪,就是希望能拉F一把,走出沮喪憂鬱的牢籠,找到生活目標。 輯三「人生不是過胖就是過瘦」裡,廖玉蕙觀察周遭經歷的人、事,發覺人生總是沒有剛剛好的時候。在高朋滿座、賓主盡歡的飯局場合,老、病的話題總是讓人不勝唏噓,面對滿桌子精緻菜餚,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的恐懼縈繞於心,無下箸處;又或者,被健忘、憂鬱、死亡漸漸纏繞的神智,像陷入走不出的迷霧,無論旁人怎麼提點鼓勵,都難以拾回過往的甜美笑意。〈挽留或鬆手〉中,寫到曾經親密的朋友,不得已分離,數十年未曾聯絡,乍然碰面,親密卻早已蕩然無存,毫無交集的歲月陌生了彼此的容顏,淡化了彼此的默契,再續前緣終究是一場破碎的夢。有些緣分,錯過便是錯過,強求拉扯只是讓彼此難受,適時放手,順其自然可以說得雲淡風輕,卻掩不去眼角的遺憾,人生但求一個剛好。 相較於輯三的無奈,輯四「煩惱更勝三千」寫的是生活中各種疑難雜症。美髮店的人際交往,健忘迷糊到連自己都心虛的送洗烏龍,一心軟而成千古恨的剪髮記,學到教訓的養魚記,還有周遭無所不在的聲音,以及充滿內心OS的年終回顧筆記,這些生活中的愛恨情仇,讓我們想起廖玉蕙一貫的散文風格,她可以直視自己,溫柔踏實,率真坦白;她不是生活在山林不食人間煙火的作家,而是嘗遍酸甜苦辣的市井女子,每一個字句,都像在跟你我對話,也可能是你我的曾經。 她可以在寬敞舒適的庭院赤足穿來跑去,被自己感動得無以復加;可是她同時也走在母親每天行走的路上,她開始做當年她認為麻煩且無稽的事情,醃生薑、曬棉被。她變得強悍、沒耐心,但她記得學生捎給她的隻字片語,牽掛某張困惑的臉,寫著落落長的信力挽狂瀾。她還搭上高鐵,快速穿梭於城鄉之間,走訪各地;交通工具的一日千里,就像她所深愛的世界,將要從冬天開往春天。 「我企盼自己能永遠維持童年的赤子之心及向世界探看的熱情,將這些記憶長河裡的涓滴匯聚進文學的江海中。」《在碧綠的夏色裡》確實呼應了廖玉蕙在序中對自己的期許。文學與生活的緊密連結,幾十年的光陰,幾經更迭,繁華落盡,使得這部作品在平淡敘說之中,總帶有驚心動魄的情感。一篇篇散文將她眷戀回首的姿態,凝縮於字裡行間,在梳理重整過後,她好像又有力量繼續往前了,繼續用她的赤子之心,探看這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