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的疼痛與美好
楊索作品《惡之幸福》導讀文
導讀人:春天寫作 林禹瑄
 

在散文寫作的光譜中,楊索的文字是咸認較傾向樸實、真切那一邊的。當然,「樸實」不等同於「無華」,那些娓娓道來的人事變遷,總讓人聯想到楊德昌的電影片段──慢搖的鏡頭、空洞的背景、精簡的人物與對白,共同勾勒出繁複深邃的人生百態。在他們看似平淡、日常的敘事下,往往節制著令人不忍逼視的巨大哀傷;那些看似平凡的場景,總是細細描繪著陽光與陰影,潛藏各種悲喜與命運的隱喻……。

於是儘管寫的是家族興落、是年代遞嬗、是生死兩茫茫,《惡之幸福》卻毋寧是一本細節之書,許多語句表面上雲淡風輕,深掘其間卻是沉厚的淚水與悲涼。譬如〈街角〉中那個透過咖啡館玻璃窗,望向對街頂著寒風賣玩具的年邁父親的場景,父女倆人一外一內、一暗一明,冰冷與溫暖兩相對照,卻隱隱有著同樣的執拗和冷酷,一句「對他所作所為,我只是一個中性的旁觀者」總括了此前數十年回憶種種,有所埋怨,也幽微地有所理解與包容。或者譬如〈祝你幸福〉寫年前返家,「母親看待我像客人」,年少以來所有難解的扞格和疏離,讓母親道別前那句源於擺攤人慣性的「祝你健康!祝你青春美麗!祝你幸福!」顯得親密而客套,往事如一場惡夢,虛幻又難以抹滅,矛盾的情感糾結其間,轉身「嚥下一股酸楚」裡面,包含更多難以嚥下的痛苦與感慨。

而這些細節,似乎便正是楊索從《我那賭徒阿爸》中的憤懣少女,到如今「終究懂得人子的責任」中年女兒的轉捩關鍵。如同從事家族書寫的眾多寫作者一樣,面對破敗卻難以割捨的家庭桎梏,往返衝突與逃離,多年不懈的書寫、自剖,對視那些血淋淋的不堪往事,只為了給自己一個情節合理的解釋。然而較為不同的是,楊索拋開華麗詞藻,選擇了較為平實、幽微的路徑。《惡之幸福》書分四部,從寫與上一代漸趨和解的「伊」、手足們際遇起伏的「阮」、悼念懷人的「人因」,最終回歸到懇切吐白的「己」;楊索回顧那個最初想像中平順美好,卻一不留意走到惡地的人生。她追索,但不解釋。彷彿多年記者生涯,潛入社會底層的不幸和災難,讓她懂得:爭端有時、圓融有時,解答不存於各種情緒轉換間的穿鑿連結,而只在生活細節間隱隱閃現;細節的白描也許平淡,卻能照見最深刻的真實。

也因此,穿插書中的兩篇三弟宗榮短文更是令人低迴的斷面。其中〈一封信〉最後寫楊索在年節返家,弟弟看姊姊來去匆匆的背影,「當時不曉得你是什麼心情……或許你的內心仍然有往事揮之不去的痛苦吧?」面對家人、甚至這個習於掩藏的世界,我們常常像面對一個背影,似近實遠,又緊密又疏離。楊德昌那部刻劃家族人事的《一一》裡,最擅於揭露一切的也正是那些背影,相互對照出領悟與寬容。楊索看父母的背影,從憤怒轉為釋懷;面對弟弟看自己背影的心情,她留下一句「我才意識到,這麼多年來,我從未傾聽他的聲音」。偶然對視的細節,美好且疼痛;惡地倘若開出紅花,也是一朵帶刺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