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讚日常:靈光裡的深情
王聰威作品《作家日常》導讀文
導讀人:春天寫作 陳姿含
 

這本書,氣味鬆鬆的,散散的,適合在奔忙一天後的晚上,癱倒在床,隨手翻閱,順道打開音響。聽什麼呢?嗯,或許是裡面提到的〈Whole Wide World〉,節奏自然流出來,身體跟著搖擺,純真像個男孩,恰如〈剪頭毛〉這段描述:「有一種把腦子裡的橡皮筋鬆開的感覺,剛剛進門前的繁雜都蒸發掉了,準備進入午后的夢境。」

進入王聰威的文字。你會發現,他真是誠懇流露的人,作為一名讀者,你會很直覺地信任他。輯一「那些作家教我的事」,以一名文壇後輩的眼光凝視崇拜的作家,正因是「後輩」,有時說些不在狀況內的玩笑話,卻讓嚴肅的氣氛活絡了起來。這就是王聰威。他以一種生活面貌切入,在讀者面前,還原作家們某一特殊時刻的真實模樣,在日常裡,他們如何實踐自己的文學觀、人生觀。輯二「作家名利場」,承繼這些思考,讓我們更深入看見,作家看似光鮮的身份底下,面臨哪些一般人不會遇上的難題?這直接考驗著誠實和執著兩件事,王聰威看著別人,同時,檢視自己創作初心,思索文學要帶我們走向哪裡。

太沈重了?小說家出身的王聰威,是調控氣氛的好手。

談過稍嚴肅的話題後,他再次發揮幽默特質──暫不談文壇吧!輯三「不讀書的日常」,寫生活瑣碎,作家當然也不免俗。王聰威不吝自嘲,以一種玩賞的眼光,觀察日常生活微小的喜悅、苦惱,或尷尬。在這一輯,每個篇章都以「我喜歡……」作開頭,喜歡打小孩、罵老婆、逛市場與坐捷運並行,看似突梯、荒唐,卻呈現某種苦中作樂的生活趣味,裡面自有一種靈光。輕鬆之餘,王聰威對文學的熱忱一點也掩藏不住,像一種癮頭──輯四「略讀生活」,還是忍不住回頭談起他心愛的書和作者,有他獨到的美學品味。比如〈詩應有的樣子〉討論嚴韻的詩:「就要像是傷害自己一樣,不得不如此。那些傷害深深透進去,一直殘留到現在,成為全部身心的一部分」;比如〈我願活在妳的散文裡〉寫陳寧:「要是真能活在一如她恬淡靜好的散文,好像總是在思念遠方、思念友人、思念微小事物的世界便好了,我只是想成為她眼中所喜歡的那樣子的人,或一瞬間的光影也行。」評論時,王聰威將自己歸零,從一名讀者,甚至粉絲的角度出發,不說假話。看他述說喜愛作品時的「偏執」,就知道必定是發自真心。作為讀者,我就喜歡這種閱讀上的「偏執」,那無關背景知識、理論、經驗建構,純是直覺的衝擊,那些觸動我們的語句,或哭或笑的氣味、聲音、畫面種種,那樣熱切自然地,傳遞文學的溫暖厚實。

對他人深深禮讚後,最終,回返自身。輯五「遇見孩子氣的我」,是一種內視:今日之我,是許許多多昨日之我的累積拼湊,曾經徬徨孤寂、害怕失去、許諾懷想……,青春時代才會感受到的傷害,與憧憬,一旦跨越「成年」那條邊界,再也回不了頭。當年,選擇將那顆多感、易受傷的心安放於創作,在這條路上,一路往前;此刻,停下腳步,回頭省視「現在」與「過去」之間的連結。「回觀」需要勇氣,我更感動於王聰威的懇切,那使我願意相信,未來,仍有空間保有夢想與傻氣,即便現實消磨,但求不愧對自己曾許下的諾言。

於是,闔上書頁,你不再害怕走出夢境。看似信手拈來,輕鬆隨意,卻是多少生命經驗的交會──因為把閱讀另一端當成朋友,王聰威很放心地,交出自己的心,那樣柔軟、深情的理解。靈光乍現,我感受到的是輕靈撫慰,他告訴我,每一天日常,作家與讀者,人與人之間,其實,距離沒有那麼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