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事八帖 |
林文義作品《遺事八帖》導讀文 |
導讀人:春天寫作│劉承慶 |
散文手記,多為生命中掠影浮光的捕捉者。然而,這部以「人生還願」為志,用「大散文」形式書就的《遺事八帖》,卻道盡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世百態、歲月悲歡。
作者的大半生,有幸抑或是不幸,置身於政治動盪百餘年的台灣島嶼,亦目睹世紀交替時分人心的迷惘。故土的物換星移、世局的千變萬化,統治者的替換更迭、人心的撲朔迷離,一次又一次觸動作家敏感的神經,激越溫柔的靈魂。於是文學家的生命能量迸然爆發,成就這樣超越時空限制的書寫。
人子的眼,見證母親般環抱的台北盆地,曲折溫婉的大河灣,被她親手呵護的孩子,砌起了無生氣的巨大灰牆。數不清的鋼樁深深打入地底,驚擾沈睡地底數百年的魚蟹貝蝦。
書寫者的耳,聆聽多桑娓娓道來天馬茶房的歷史現場,彷彿也聽見了來自兵仔手上冷血無情的砰然槍響。而革命家激昂的話語,在低盪又疑懼的時刻,仍然讓人感到希望。
散文家的鼻,嗅聞著愛情的芬芳,但昔日同志一朝掌權後撲天蓋地而來的貪腐惡臭,令人頭暈目眩,幾乎難以承受。
評論員的舌,品嚐不只是人情冷暖,世道炎涼;更如簧片鼓動,論述知識份子不吐不快的人道關懷與政治理想。
小說作者的身,親炙過白色恐怖籠罩的氛圍,在炎炎夏日感受統治者與其爪牙無所不在冷峻的目光,不禁機靈地打著哆嗦。卻又同時洞悉獨裁者強硬的姿態身後,自囚而永遠不得解放的陰影。
旅人的意,體驗過五十餘國海角天涯、大千世界的驚奇和危險,欣喜與哀傷。在長日將盡歸返故土的時分,曾經熟稔的風景又勾起無限的往日情懷。
六根六識既已滿盈,散文家的靈魂終究掙脫其他身份的束縛,敘說內心深處的愛與恨、憧憬與幻想、等待與破滅、希望與失落。是儀式也是遺事,伊始於對古台北大湖的遙想,終於對未來似預言般的想像。「魚龍前書」遙想亙古之台北,「雙桅船」訴盡流亡者的悲傷,「硫火之雪」寄情大屯山水,「日島」述說殖民印象,「紅與白」追憶灰暗年代前人的身影,「光影迷離」低吟作者心靈的謎結,「鬼道」喟嘆知識份子的墮落,「未來的未來」臆測人類最終的結局。乍看,彷彿鑑賞工藝精美的文字雕刻,品味再三,則體會其人文精神更遠在華美的文字表象之上。而所謂「大散文」,竟比歷史更真實,比小說更富含情節,比繪畫更表現生動意象。
於是重拾這八帖遺事,隨著散文家的眼耳鼻舌身意,神遊大千宇宙,瀏覽人生風景,品嘗生命況味,也跟著散文家盛讚:
「愛是這麼短 遺忘是這麼長」 詩人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