熾熱無畏的有涯之年,不曾熄滅 |
王鼎鈞作品《度有涯日記》導讀文 |
導讀人:春天寫作 李安婷 |
讀王鼎鈞《度有涯日記》,看到七十歲生命脈動的記錄,更看到鼎公身為美國移民的感懷。作家血肉皆鑲嵌於此,慷慨向讀者展現。
鼎公寫日記,彷彿與自己拚搏,生命活過七十,卻無任何憊懶。日記中不時出現對人物的評比,有時甚至一針見血,直指人性的醜陋處,耳聰目明的揭示其中的人情世故。但鼎公的一雙亮眼也愛美,我們隨著他每天的生活兜轉,也能看到許多美好片刻。譬如,他寫無意中見著一所小學前的女教師率領小學生挖土拔草,並將手掌埋入土中,直像用身體感觸養育萬物的母親。鼎公這篇日記最後寫著:「回頭遠望,校外路邊這塊小小的空地中間豎著高高的旗杆,孩子們的頭頂上國旗正在晴空飄揚」多麼美的一幕,鼎公靈敏感受到生活微小的美好。又或者,鼎公寫參加中學畢業典禮,他看到蠟燭映照在稚氣未脫、純真的畢業生臉龐,想起「年輕就是美」的句子。鼎公的易感且不吝嗇的讚美每個美好的時刻,讀來使人倍感歲月靜好。
而本書另一大篇幅,則充滿鼎公對美國移民身分的感受和見解。你瞧:「中國是我的宗教信仰和藝術嗜好,美國是我的現實生活。有時候,我會沉溺於前者,忽略了後者;有時候,我會汲汲於後者而擱置前者。我想,新移民奮鬥的目標,就是現實生活不再仰給母國,精神生活並未脫離母國。」鼎公雖身離故鄉,卻心心念念於故鄉,於是日記裡或有鼎公談及過往政治歷史;或有看到電視新聞播報臺灣因颱風災情嚴重時,心繫而祈禱;或到「七七」抗戰六十周年時,僅寫到這個日期,心中就會震顫。我們看到鼎公不受年齡羈絆的一顆赤熱之心,生命的原鄉依然緊緊貼著他。
而身為美國移民者,鼎公深刻體會「他鄉作故鄉,故鄉在遠方」的猶疑和苦悶,但他並不以歷盡滄桑的姿態說教或自怨自艾的訴苦;反而是帶著少年般赤熱無畏的心和精準不含糊的長者見解,寫下華人移居美國的甘苦和感懷。譬如回應加拿大刊出華人的十大陋習,鼎公說華人的確有不按規定處理垃圾、因風水考量偷偷殺死行道樹……等,但乘車購物不排隊、進出公眾場所的門不理會緊跟在腳後的人,並沒有族裔之分。或者面臨的確存在的種族歧視,鼎公也提醒中國對孩子的教育,其實也會間接成為中國新移民的孩子受到歧視的因素之一,不應一味推給中西文化差異,這樣的洞見,鼎公說來清明深刻。
鼎公也說到「移民」像是要從新劇本中找到自己的身段和台詞。而他的日記繪出華人移民者的圖像,而鼎公也在其中厚實的生活著、感受著、思考著,找到自己在這晚年劇本中的安身法子。
而鼎公晚年生活的重心之一「宗教」,同時也是許多海外移民的心靈支柱。從日記裡,我們看到鼎公對宗教的柔軟、包容,但也看到他對於宗教意義的困惑。鼎公記下許多他聆聽講道的場景與思辨,無論基督教、佛教,他都認真聽著、思索著,也在內心與講道者抗辯著。他提到不少移居美國的華人,有的為了迅速融入美國生活,將基督教視為便捷的窗口;或者是移居後內心空虛惶恐,完全沒有和教會有著靈修的過程,便草率入教。但對於鼎公來說,走過人生大半輩子,更細膩的體會人生百態,宗教對他而言並不是一種渴望得到什麼的目的,反而是一條鋼索,令鼎公穩穩扶著鋼索,中間過程或有搖晃不穩,但卻也平安走著晚年人生。雖然鼎公認為信仰源自人的內心需要,是一種情感;但他面對宗教那種「究竟」的執著,還是我在這本日記裡多次深受震撼的部分。
看鼎公日記,我訝異於他的人生齒輪轉過大半輩子,依然保有一種倔強的活力,姿態不衰;也感動於他活出的一種厚實感,對於美的發掘和堅持。鼎公並未受時間消磨而殘敗,反而保持赤子之心,人道關懷分毫不減,只是多了洞察的眼睛,讓我深深感覺,「老」也是一種有力道的美。
鼎公下的標題真好,「往事如煙,煙已成風景」。而鼎公則是慷慨展示他的人生風景,許多場景和思索都觸動著我。整本日記的第一天記事,鼎公說會開始寫日記是因為偶間遇到攤販賣日記簿,使他想到光陰。而看完鼎公這本《度有涯日記》,也讓我想到許多未被記下的光陰,有了好好寫本日記的想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