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不知早先隱匿於何處的黑色氣息湧入海濱,火光與燃燒著的、偶爾揚起的灰燼,胡亂描繪出,在此刻這座巨大暗房裡,攝影家中平卓馬正在焚燒大量筆記本和底片的身影。岸邊只有火焰燃燒與潮浪反覆破碎的聲響,來自闇之奈落的低語,召返文字、影像,以及意義的空虛的殘骸。
但一個突然現身的老人,協助他解決底片材質不利燃燒的問題,並詢問緣由。中平卓馬其實明白自己無法忍受攝影與觀看之間,保持「事物=世界」這一令人安心的等價關係,必須讓「那一個個的記憶,還有那與周圍的人的關係,現在都在眼前燃燒,成為灰燼。歪斜,扭曲,突然燃起,逐漸消失。」
老人醉後的喃喃自語,使他想起了妻子和兒子,心中浮現了「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之語。其出處無論如何卻想不起來了。
對較大程度地受到日本攝影論養成的我來說,本期專題以一九八零年代紐約藝術家具體名之的「圖像世代」為立論,擴延至影像、圖像與文字的關係如何被形構,如何透過複製、擬仿、挪用、拼貼等手法,成為後設(的後設),持續生成(的生成),又是如何被當代創作者吸納並轉化。當全球化、高科技、大眾媒體、消費文化等現代主義產物迅猛翻覆了自身造就的世界,似乎能夠想像,圖像的失速的洪流驀地沖開上一世代攝影家的暗房,碎片映照著碎片,意義指涉著意義,時間複寫著時間。然而,朝向之處,是靈光照見的未知風景,抑或餘燼飄散的荒蕪地帶?
客座主編汪正翔與作者趙鐸、葉杏柔著眼於持續演化的媒介,成為一種在現實中建構認知,引發觀看及行動的技術。身為寫作者的楚狂、沐羽,以及數位科技工作者黃豆泥,駐足創作的倫理邊界,饒富趣味地形成質疑迷因、理解迷因、成為迷因三階段;韓筠青與陳含瑜則是敘事攝影領域的引路人,穿行於作品語境與生活記憶所築織的隱密路網。但必須記取許楚君所揭示,柏拉圖洞穴寓言的當代版本,增生變異的圖像正在趨近真實,取代真實。於是,當代藝術界試圖接合不同媒材,刺激有若閱讀時的感官運作機制再生:黃亭茹以日常的神遊情狀、陳平浩以臺灣影音時代的娛樂體驗、林運鴻以日本漫畫中凝視圖像的張力,創造了意義相遇之所。
時光倒轉回現代世界,臺灣前衛派詩人、圖象詩先驅詹冰的文學足跡,即將透過《詹冰全集》的出版而鮮活重現;梁宗岱與沉櫻的生命故事,亦透過深度田調訪察而成書,以及紐約華文寫作界對於王鼎鈞新作發表及著作等身的致賀—文字的意義、創作者的思緒,在書頁之間不停相連。
還有後來感到無家可歸的中平卓馬,他想自己只是一個門上的節孔,或相機的暗箱鏡頭,無法辨別自我、家庭生活、外在世界,何者是正像或反像——「洞,代表不存在」。互文脈絡中,相連的(不)存在的一切,老人的身分、詩句的含義、終結的《Provoke》、生成中的圖像世代,何不一起走進那良夜?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不知早先隱匿於何處的黑色氣息湧入海濱,火光與燃燒著的、偶爾揚起的灰燼,胡亂描繪出,在此刻這座巨大暗房裡,攝影家中平卓馬正在焚燒大量筆記本和底片的身影。岸邊只有火焰燃燒與潮浪反覆破碎的聲響,來自闇之奈落的低語,召返文字、影像,以及意義的空虛的殘骸。
但一個突然現身的老人,協助他解決底片材質不利燃燒的問題,並詢問緣由。中平卓馬其實明白自己無法忍受攝影與觀看之間,保持「事物=世界」這一令人安心的等價關係,必須讓「那一個個的記憶,還有那與周圍的人的...
目錄
【編輯室報告】 ◆高湘寧
【自由談】
伊端困擾的事 ◆巴代
我們將不能安眠 ◆楊佳嫻
第八幕:黨工悲歌 ◆夏曼.藍波安
二十一年後重回北京長住 ◆王蘭芬
【本期專題】圖文不符:圖像世代生成中
未來是圖像的世代嗎? ◆汪正翔
媒介概念之下的影像與文學 ◆趙鐸
圖像當道?——寫在「文字攝像術」時代來臨之前 ◆葉杏柔
當「美」可以被AI產製,我們還創作嗎? ◆楚狂
迷因之死 ◆沐羽
奧運迷因,迷因奧運 ◆黃豆泥
心靈也要吃美食——聊聊敘事攝影 ◆韓筠青
私人書信、手記與紙條——文字與影像的同行異步 ◆陳含瑜
圖像的牢獄之外,沒有生活 ◆許楚君
神遊與圖像的邂逅 ◆黃亭茹
從「文學改編電影」到「書寫與影音」——以九○年代作為轉轍 ◆陳平浩
傾聽或者觀察——關於「英雄美人」的兩種漫畫敘事 ◆林運鴻
觀景窗中的寫真或轉譯——「如何拍攝思想的泡泡」座談側記 ◆許騰云
【人物春秋】
儘管我是一個離開的人——專訪陳二源《最後的劍蘭》 ◆扈嘉仁
【詹冰特輯】
讓詩意通電:理工腦的文學發電廠──《詹冰全集》前言 ◆古秀妃
《詹冰全集》的意義與價值 ◆莫渝
向前輩作家致敬 ◆封德屏
《詹冰全集》各卷導讀摘要
【特別報導】
世紀之筆──紐約僑界慶賀鼎公發表新著《江河旋律》 ◆石文珊、李秀臻
【談文論藝】
梁宗岱與沉櫻的故事 ◆周素鳳
【我們的文學夢】
文學與我的少年和初老——詹偉雄的文學夢 ◆詹偉雄
【書的世界】
臺灣文學是否走向墮落?讀林秀赫《臺北文青小史》 ◆蕭義玲
詩句是削尖的筆——談李修慧《身體演化我》 ◆余欣娟
微(偽)小三日常——林薇晨《彼女的日復一日》 ◆張瑞芬
詩與匱乏——章楷治的詩讀後 ◆張錦忠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歐洲、馬來西亞 ◆李筱筠、蔡曉玲
【草原副刊】
過街 ◆林念慈
過山行 ◆紀小樣
步步 ◆李佳芳
生長痛 ◆李冠玟
在這混亂中你念頭的頻率 ◆王崢
【銀光副刊】
尚未完成的那部電影 ◆王正方
王維從厭見千門萬戶開始演化 ◆黃榮村
屏東六堆人的好朋友:李潼◆曾喜城
封茶後九年 ◆渡也
那晚 我們把寒流沸騰成火炬——沈冬「以歌傳史」講唱速描 ◆王文進
是非作家 ◆非馬
歸鄉之道 ◆王岫
日不落落日小鎮 ◆陳蒼多
愛情的弔詭 ◆姚遙崤
【編輯室報告】 ◆高湘寧
【自由談】
伊端困擾的事 ◆巴代
我們將不能安眠 ◆楊佳嫻
第八幕:黨工悲歌 ◆夏曼.藍波安
二十一年後重回北京長住 ◆王蘭芬
【本期專題】圖文不符:圖像世代生成中
未來是圖像的世代嗎? ◆汪正翔
媒介概念之下的影像與文學 ◆趙鐸
圖像當道?——寫在「文字攝像術」時代來臨之前 ◆葉杏柔
當「美」可以被AI產製,我們還創作嗎? ◆楚狂
迷因之死 ◆沐羽
奧運迷因,迷因奧運 ◆黃豆泥
心靈也要吃美食——聊聊敘事攝影 ◆韓筠青
私人書信、手記與紙條——文字與影像的同行異步 ◆陳含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