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報告】
回到時間裡
總是在深夜到凌晨這段期間,對周圍環境的聲音特別敏銳,更確切一點的說,這段時間人的活動幾乎被降到了最低,沒有了干擾,就像水被置放了一夜,混濁的都漸漸沉澱下來,只留下透徹本身。這時總不自覺地也跟著減緩自身活動的幅度,放慢了節奏,聽見時間的聲音從各種生活的隙縫裡傳來,就好像客廳時鐘秒針的齒輪喀噠轉動;窗外屋簷下,或是不知何處樹梢上趁著天未亮開而停住的不同鳥叫聲,時而輕巧時而噪啞地傳來;還有公寓樓下的小巷,以及小巷彎轉出去,被一整排高低屋樓隔開的空曠馬路上久久傳來迴盪的引擎聲響,甚或是輪胎壓過一灘積水的潑濺。所有細瑣的聲音就如同時間踮著腳走著,包括自己的呼吸、心跳,眨眼的顫動,光線的蝕滅,指尖的微麻和喉頭吞嚥口水滑落的挪動,都成為時間細細碎碎的滋潤水氣,從遠處飄灑,吸附黏著侵浸到生活的沙塵中,凝固成一種帶有龜裂,卻又堪以辨識出模樣的自我形貌。
只有靜下心來,才能感受到這些蘊藏在時間中的聲響如私語般竊竊襲來。
有時會想,這些時間留下的蛛絲馬跡,包括數字的數算和光影的偏移等等,在在提醒我們時間的過渡與變遷,這一秒與上一秒不再相同。但偏偏我們又總想著要在時間裡搶下些什麼,不甘心就這樣被時間長河沖走,便想盡各種可以留下的可能,就好像文字,被圈寫成為一種不會被泡濕的容器,讓人們可以稍為安心些的,裝載著那些生命換取的經驗,以及視之為珍寶的物事、甚至情感,遞向所謂的日後,如掏洗金沙般,積累著從時間中保存的昔往。
而這些我們早已直覺般慣性使用的文字,從形成到賦予意義,隨著不斷地陳舊再翻新,在越來越複雜的世界裡,原有的意涵可能被削弱、變薄,甚至繁衍增生出新的意指。也因此,每每翻開書頁,在字句閱讀的行進中,會感到時間彷彿進入了另一種體感,體驗另一層流速,也藉此讓自己可以好好地慢下來,再多想一點,關於那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背後,是否仍藏放著我們未曾領略完全的意會。
本期封面企劃唐諾專輯,唐諾始終認為自己更像是一名讀者,而不是作家。在他的書寫中,總會抓住反覆地閱讀所遇到的問題,以及對這些問題產生的思索,一次又一次地把問題想得更深。而有時重點早已不是答案本身,而是那樣思索的過程。就好像他援引的那些經典作品和作家,相對應組成了一幅又一幅的星圖,而這些星圖其實不在於其璀璨的本身,而是各自天際散布的位置,並且一再再的指引著讀者,朝自己想要的、需要的方向行進。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循著方向抵達,那個過程中所必經的跋涉與抉擇,甚至是錯過了某個關鍵路口,得從頭再走過一次的耐心與勇氣。行走的腳步,也是閱讀的路徑,探索文字在時間中褶藏的記憶。到最後發現,唯有自己踏實地一步步走過看過,才是真正可以從須臾流動的時間中獲得的,一種延長時間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