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經濟大預測】
2021不均衡復甦
今年最大灰犀牛是什麼?股市會再創新高?
弱美元能抱?比特幣比黄金好?
中國大反彈背後有何隱憂?
商品大王羅傑斯、國際政治大師專訪
104份權威報告、18張圖表,一次搞懂現在、布局未來
封面故事
綜合多家外資機構看法,影響二○二一年景氣的最大一隻「灰犀牛」,就是「通貨再膨脹」(reflation)。它是指央行印鈔加政府撒錢,造成貨幣氾濫、產品需求上升,導致物價上漲。
金融市場用來預測未來物價上漲的指標——美國十年期平衡通貨膨脹率(BEIR)自二○二○年三月中以來就不斷上升(見上圖),這是通膨升溫的訊號。「商品大王」羅傑斯(Jim Rogers)接受商周專訪時也說:「通膨往往始於大量印鈔,」「它(通膨)遲早會出現,這次也不例外。」(詳見六十六頁)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報告指出,在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下,已開發和新興經濟體將一起推動下一輪的全球通貨再膨脹,「決策者將透過高強度的通貨再膨脹政策,將失業拉回到疫情爆發前水準,因此二○二一年下半年,工資與物價水準將有上漲壓力。」
該行預估,二○二一年下半年核心物價指數將上漲二%,甚至到二○二二年上半年還會超標,「這個時間點也會有提早發生的風險。」
貨幣購買力縮水
舉債變有利,也加大貧富差距
貝萊德(BlackRock)的報告也告訴世人:「準備迎接更高的通貨膨脹。」該行認為生產成本上漲,將重塑全球供應鏈,企業將啟動產品漲價以保障其獲利。「即使通貨膨脹率每年(只)上漲二.五%至三%,但在已長達十年的低通膨環境下,這個水準仍將為市場帶來意外(衝擊)。」
「通貨再膨脹」之下,各種資產價格也跟著上升,其一是大宗商品。高盛的大宗商品價格指數自二○二○年六月起就一路上漲(見上左圖),高盛在二○二一年展望報告裡預估,這個指數未來十二個月將再漲近三成。
大宗商品上漲,對台灣衝擊不小,因為台灣是以進口原物料為主的經濟體,許多進口原物料的產業,將面臨經營成本上升的壓力。
據逢甲大學一份研究指出,台灣對原物料價格走勢相當敏感的產業,包括化學、紡織、食品、橡膠、機械設備等。當大宗商品漲價,這些產業經營成本上升、供給減少,它們的產品將面臨漲價壓力。因此,二○二一年台灣整個物價上漲情勢會比二○二○年更加明顯。
通貨再膨脹的另一面,是貨幣購買力縮水。以黃金計算的美元購買力這二十年來縮水逾八成,新台幣也縮水了七成左右,這個趨勢未來數年恐怕不會消失。
這造成兩個結果,一是舉債成為有利可圖之事。例如今天借一百萬元,二十年後還,屆時購買力已縮水成二十萬。這正是近來各國債務不斷飆升的原因之一。台灣發行公司債的規模,從二○一二年的逾新台幣四千億元, 到二○二○年前十一個月已破七千億元,創歷史新高。不只台灣,據國際金融協會(IIF)統計,全球債務規模最近一年來增加二十兆美元,相當於台灣三十年的GDP。
這些負債將吃掉下一代的資源。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在國會聽證時就表示,若債務持續上升,「二十年後我們的孩子們將把稅款花在償還政府債務上,而不是花在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上。」
第二個結果,就是貧富差距擴大。富人能把資產變換成非現金形式,例如買股票或黃金,但窮人扣除日常生活開支後,沒剩多少錢可以投資。二十年後,富人的黃金股票等財富增值了,窮人仍只會擁有價值縮水的現金。